“郴”字獨屬郴州,最早見于秦朝,為篆體“郴”,由林、邑二字合成,意謂“林中之城”。“郴”字見之于史傳,是漢代司馬遷所寫《史記》,其中記載(項羽)“乃使使徙義帝長沙郴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在湖南置黔中、長沙二郡,在郴州一帶設置郴縣,郴縣屬長沙郡;西漢時,分長沙南郡為桂陽郡,領縣十一;南北朝時,宋、齊、梁稱桂陽國,陳時又稱桂陽郡;隋文帝開啟九年,一度廢桂陽郡,置郴州;唐玄宗天寶元年,又稱桂陽郡;宋稱郴州桂陽郡,設知軍;元改郴州路,設總管;明洪武元年改路,置郴州府,設知府;清為直隸州,設知州;民國改州為縣。歷代治所一直在郴州。
郴縣專區、郴州專區、郴州地區 1949年設郴縣專區,專署駐郴縣。轄郴縣、永興、資興、桂東、汝城、宜章、臨武、藍山、嘉禾、桂陽等10縣。 1951年郴縣專區改稱郴州專區。 1952年撤銷郴州專區,原郴州專區所屬郴縣、永興、資興、桂東、汝城、宜章、臨武、藍山、嘉禾、桂陽等10縣劃歸湘南行署。 1954年復設郴縣專區,專署駐郴縣。原湘南行署所屬郴縣、耒陽、安仁、酃縣、桂東、汝城、資興、永興、宜章、桂陽、臨武、藍山、嘉禾、新田等14縣劃入郴縣專區。 1959年撤銷資興縣,并入郴縣;撤銷汝城、桂東2縣,合并設立汝桂縣(駐原汝城縣城);撤銷臨武縣,并入宜章縣;撤銷新田縣,并入桂陽縣;撤銷藍山、嘉禾2縣,合并設立藍嘉縣(駐原藍山縣城);撤銷酃縣,并入茶陵縣。郴縣專區轄8縣。 1960年郴縣專區改稱郴州專區。由郴縣析置郴州市,屬郴州專署領導。郴州專署駐郴州市。轄1市、8縣。 1961年由郴縣析置東江市,屬郴州專署領導。恢復資興、臨武、汝城、桂東、藍山、嘉禾(駐珠泉鎮)、新田7縣;撤銷汝桂、藍嘉2縣。郴州專區轄2市、13縣。 1962年撤銷東江市,并入資興縣。將藍山、新田2縣劃歸零陵專區。郴州專區轄1市、11縣。 1963年撤銷郴州市,并入郴縣。郴州專區轄11縣。 1970年郴州專區改稱郴州地區,地區駐郴縣。轄郴縣(駐郴州鎮)、安仁、永興、資興、桂東、汝城、宜章、臨武、嘉禾(駐珠泉鎮)、桂陽、耒陽等11縣。 1977年復設郴州市,由郴州地區領導。郴州地區駐郴州市。轄1市、11縣。 (以上摘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沿革·史為樂著》)
1984年12月20日,國務院批準(國函[1984]184號)撤銷資興縣,設立資興市,并將郴縣的高碼鄉和橋口鄉的白溪、下渡兩個村劃歸資興市管轄。
1990年1月10日,國務院批準資興市人民政府駐地由興寧鎮遷至唐洞。
1994年12月17日,國務院批準(國函[1994]136號):(1)撤銷郴州地區、縣級郴州市和郴縣,設立郴州市(地級),市人民政府駐北湖區人民東路。(2)郴州市新設北湖區和蘇仙區。北湖區轄原郴州市的人民路、北湖、下湄橋3個街道辦事處和郴江、市郊、安和3個鄉,原郴縣的華塘鎮和魯塘、同和、保和、小溪、南溪、芙蓉、大塘、月峰、永春、江口10個鄉,區人民政府駐人民西路。蘇仙區轄原郴州市的蘇仙、南塔2個街道辦事處和許家洞鎮,原郴縣的棲鳳渡、白露塘、硚口、良田4個鎮新和五里碑、馬頭嶺、塘溪、大奎上、坳上、廖家灣、崗腳、鄧家塘、太坪、荷葉坪、廖王坪11個鄉,區人民政府駐桔井路。(3)郴州市轄原郴州地區的桂陽縣、宜章縣、永興縣、嘉禾縣、臨武縣、汝城縣、桂東縣、安仁縣和新設立的北湖區、蘇仙區。原郴州地區的資興市由省直轄。
2000年,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郴州市總人口4324812人;北湖區 314477 蘇仙區 340537 桂陽縣 725168 宜章縣 534250 永興縣 576848 嘉禾縣 307657 臨武縣 303290 汝城縣 342861 桂東縣 167045 安仁縣 361098 資興市 351581 (按當年行政區劃)
2001年末,郴州市總人口為455.9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26%,鄉村人口占74%,轄兩區(北湖、蘇仙)、一市(資興)、八縣(桂陽、永興、宜章、嘉禾、臨武、汝城、安仁、桂東)。總面積1.94萬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積的9.2%。
2001年?,全市共有258個鄉鎮和街道辦事處,其中167個鄉(內有民族鄉11個)、84個鎮(內有民族鎮2個)、7個街道辦事處,2968個村委會、451個居委會,33633個村(居)民小組。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郴州市轄2個市轄區、8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全市共有7個街道、86個鎮、153個鄉、11個民族鄉。
郴州市城區
古謂林邑,位于郴州市中部,為歷代郡、州、軍、路、直隸州、督察區、專(地)區和郴縣的治所,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1959年11月,析郴縣之郴州鎮為地轄郴州市。1963年改為郴州鎮。1977年,恢復縣級市。1995年,設立地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