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西市因其位居雞冠山之西,故名“雞西”。唐屬渤海國東平府,金屬胡里改路,明屬奴兒干都司,清屬寧古塔副都統管轄。清末民初,歸“密山、穆棱分治”。東北淪陷后,歸密山縣管轄。1941年7月14日,偽東安省長令,將密山縣雞西街改為雞寧街。同年9月1日,將密山縣所屬雞寧街和滴道村、黃泥河村、哈達河村、哈達崗村、新平村、平陽鎮村、曲河村劃出,設置雞寧縣,偽縣公署駐雞寧街,隸屬東安省管轄。1943年10月后,先后隸屬東滿總省、東滿省。
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后,始隸合江省,后隸綏寧省,復隸合江省。1947年5月,將東海、下亮子兩個區劃出,與密山縣劃出的兩個區合并設置永安縣。同年9月,撤銷永安縣,將原東海區、下亮子區劃回雞寧縣。同年10月,劃歸牡丹江省管轄。1948年7月,劃歸合江省管轄。1949年5月,撤銷合江省,劃歸松江省管轄。同年7月30日,為取消敵偽之反動遺稱,經東北行政委員會批準,將雞寧縣改為雞西縣。1950年7月,將雞西縣的“雞”字改為“雞”字。
1954年8月,松、黑兩省合并后,由黑龍江省直轄。1956年3月5日,將雞西縣劃歸牡丹江專區管轄。同年12月18日,國務院批準,撤銷雞西縣,設置雞西市。黑龍江省人民委員會于1957年1月22日發出關于執行國務院關于撤縣設市決定的通知,明確雞西市的管轄范圍包括:原雞西縣的雞西、恒山、滴道3個鎮和紅星、豐樂、城子河、梁家街、蘭嶺、柳毛、勝利、團山子、大通溝等9個鄉,穆棱縣的梨樹鎮,林口縣的麻山鄉和杏山鄉的太和村;將原雞西縣的銀豐、雞林、永安等14個鄉和平陽鎮劃歸密山縣,將興農等3個鄉劃歸勃利縣;雞西市分設雞冠、恒山、滴道、梨樹、麻山5個區,市人民委員會駐雞冠區。全市總面積1755平方千米,總人口22.38萬人。
1958年8月,將雞西市劃歸牡丹江專區代管。1960年10月,將密山縣的銀豐、哈達兩個公社劃歸雞西市管轄。1964年8月,省人民委員會根據國務院批復下發通知,將雞西市郊區的哈達、平陽公社和張家街農業大隊劃歸雞東縣,將穆棱縣的堿場煤礦地區劃歸雞西市。1966年2月,雞西市改由省直轄。1970年10月,增設城子河區。1983年9月,將牡丹江地區的雞東縣劃歸雞西市領導。1992年10月5日,省政府決定,將由牡丹江市代管的密山市改由雞西市代管(從1993年1月1日起變更)。
1992年末,雞西市(不含轄縣)位于黑龍江省東南部,座落在雞冠山西麓。北、東與雞東縣接壤,南與穆棱縣毗鄰,西與林口縣相連。是以煤炭生產為主的工業城市,素有“煤城”之稱。全市轄雞冠、恒山、滴道、城子河、梨樹、麻山6個區,總面積2198平方千米。總人口88.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70.8萬人,占80%;滿、朝鮮、回、蒙古等少數民族人口約占4.4%。市政府駐地雞冠區。(以上摘自《黑龍江省志·地名錄》,有改動)
1993年6月14日,國務院批準將牡丹江市的虎林縣劃歸雞西市管轄。1996年10月11日,民政部批復(民行批[1996]77號)撤銷虎林縣,設立虎林市。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雞西市總人口1946057人。其中:雞冠區336078人、恒山區177109人、滴道區121216人、梨樹區95430人、城子河區146449人、麻山區34500人、雞東縣285489人、虎林市311509人、密山市43827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