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街道位于營口市區南4千米,地處北緯40°35′,東經122°26′。轄境南北狹長、地勢低洼,平均海拔1.8米。東與柳樹鎮西太平山村相望,南靠大旱河與蓋州市為鄰,西臨遼東灣及營口產業基地,北與路南鎮大水塘村(該村現屬西市區)接壤。總面積16平方千米。轄藍旗、黃旗、土城子、二道溝、三道溝5個行政村。
【沿革】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屬蓋平縣,有二道溝、小二道溝、三道溝、四道溝、鐵匠塘、黃旗場、塘洼、土城子、永安堡、前藍旗場、后藍旗場、紅旗場、昌邑屯13個自然村屯。宣統元年(1909)各村屯由蓋平縣和營口直隸廳(1913年改為營口縣)分轄,二道溝、小二道溝、三道溝、四道溝、永安堡、鐵匠塘、黃旗場、塘洼、土城子9個自然村屯歸營口直隸廳管轄,前藍旗場、后藍旗場、紅旗場、昌邑屯4個自然村屯歸蓋平縣管轄。
1935年7月,實行大村建置。歸營口縣第一區東白廟子村管轄的自然村屯有9個:二道溝(含小二道溝、永安堡)、鐵匠塘、黃旗場(含塘洼)、三道溝(含四道溝、網鋪);歸營口縣第二區岔口房村管轄的自然村屯有5個:后藍旗場(含前藍旗)、紅旗場、土城子、昌邑屯。1937年12月營口縣改為營口市。1938年,地方行政區劃變更,歸營口市同治區管轄的自然村屯有3個:三道溝(含四道溝、網鋪);歸蓋平縣管轄的自然村屯有11個,其中太平山村轄后藍旗場(含前藍旗場)、紅旗場、昌邑屯;江家房村轄土城子、鐵匠塘、黃旗場(含塘洼)、二道溝(含小二道溝、永安堡)。
1948年,營口解放。土城子、二道溝(含小二道溝、永安堡)、后藍旗場(含前藍旗場)、紅旗場、鐵匠塘、昌邑屯、黃旗場(含塘洼)11個自然村屯歸營口縣江家房區管轄。1949年4月,撤銷江家房區,成立營口市鹽場區。同年8月,鹽場區撤銷,所轄村屯劃歸營口縣柳樹區。1956年,設立紅旗鄉,屬柳樹區,下轄鐵匠塘、二道溝(含小二道溝、永安堡)、土城子、黃旗場(含塘洼)、前藍旗場、后藍旗場、紅旗場10個自然屯。昌邑屯歸營口縣柳樹區太平山鄉管轄。三道溝村(含四道溝、網鋪)歸營口市第五區路南鄉管轄。
1957年7月劃歸營口市第五區,同年9月劃歸營口市郊區。1958年,因國家擴建鹽場,征用土地,部分村村民遷居:鐵匠塘村遷到路南鄉崔家席坊村;土城子村遷到二道溝仍為獨立村;前藍旗場遷到后藍旗場合為一個村,另有一部分村民遷到老邊鄉前石橋子村;黃旗場遷到塘洼;昌邑屯村村民遷到老邊鄉前石橋子村和三家子村。同年9月,成立營郊公社,沿海街道辦事處為紅旗生產大隊,年底將其所轄的4個行政村,即二道溝(含小二道溝、永安堡)、土城子、藍旗場、黃旗場劃歸營口市鹽場公社。三道溝村(含四道溝、網鋪)劃歸營口市紗廠公社大水塘生產大隊。1959年8月,三道溝村復歸營郊公社路南管理區管轄。
1961年8月設立紅旗公社,歸營口市站前區管轄,轄二道溝(含小二道溝鄉、永安堡)、土城子、藍旗場、黃旗場(含塘洼)等自然村屯。1963年春,紅旗公社劃歸營口市郊區。1964年,三道溝村劃歸紅旗公社。1981年10月更名為二道溝公社,1983年改二道溝鄉。1985年,二道溝鄉轄二道溝(含小二道溝、永安堡)、三道溝(含四道溝、網鋪)、土城子、黃旗場、藍旗場5個行政村(含4個自然屯)。1996年,面積16平方千米,人口0.7萬人,轄藍旗、黃旗、土城子、二道溝、三道溝5個行政村。1998年改為二道鎮。201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總人口8058人。2009年撤銷二道鎮改為沿海街道。2012年,將老邊區的沿海街道(約9.76平方千米,人口22759人)劃入西市區。
【2011年代碼及城鄉分類】210811003:~200 111二道溝村 ~201 220蘭旗村 ~202 220黃旗村 ~203 112土城子村 ~204 111三道溝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