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是匈奴牧地,漢武帝時屬朔方郡,清為阿拉善旗地。1929年設磴口縣,因磴口鎮得名。1964年曾更名巴彥高勒市。
1996年?,磴口縣面積4167平方千米,人口10.9萬人,其中蒙古族占3%。轄2鎮3蘇木6鄉:巴彥高勒鎮、隆盛合鎮、哈騰套海蘇木、沙金套海蘇木、小官井蘇木、渡口鄉、壩塄鄉、補隆淖爾鄉、協城鄉、糧臺鄉、公地鄉。縣政府駐巴彥高勒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磴口縣總人口117561人,其中(4個鎮、4個鄉、3個蘇木):巴彥高勒鎮44124人,補隆淖鎮4557人,協成鎮4605人,隆盛合鎮7935人,糧臺鄉8348人,壩楞鄉3044人,渡口鄉11268人,公地鄉4679人,沙金套海蘇木2830人,哈騰套海蘇木3662人,小官井蘇木3321人,烏蘭布和農場4133人,巴彥套海農場2345人,哈騰套海農場4437人,包爾蓋農場3605人,納林套海農場2893人,沙漠林業實驗中心1775人。
2000年末,磴口縣總面積4166.6平方千米。總人口111344人,其中城鎮44417人,農業19962人,牧區9177人,國營農場16635人;漢族占總人口的91.6%,蒙古族5003人,回族4485人。轄4個鎮、4個鄉、3個蘇木,48個村(嘎查)、5個辦事處,240個村民小組(獨貴龍)、14個居委會。有5個國營農場和1個林科院沙漠林業中心。
2001年,全縣轄4個鎮、2個鄉、2個蘇木:巴彥高勒鎮、補隆淖爾鎮、協城鎮、隆盛合鎮、渡口鄉、公地鄉、沙金套海蘇木、哈騰套海蘇木。
2006年末,全縣總面積4166.6平方千米。總人口12.38萬人,其中:農牧業人口6.88萬人,非農業人口5.5萬人;蒙古族占總人口的3.63%,漢族占91%。轄3個鎮、1個蘇木,5個街道辦事處,45個嘎查(村)、23個居委會,250個獨貴龍(村民小組);5個市屬國營農場和2個林科院沙漠森林實驗分場。
2009年末,全縣總面積4166.6平方千米。戶籍總人口12.45萬人,其中:少數民族11230人(蒙古族5154人,回族5378人);非農業人口5.5萬人,農業人口6.95萬人。轄3個鎮、1個蘇木、1個鄉級辦事處,46個行政村(嘎查),253個村民小組(獨貴龍);5個市屬國有農場和2個林科院沙漠林業實驗分場。
2012年,恢復補隆淖鎮。調整后,全縣轄4個鎮、1個蘇木:巴彥高勒鎮、隆盛合鎮、渡口鎮、補隆淖鎮、沙金套海蘇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