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灤陽之稱,又有蒙古語曰“哈倫告魯”,漢譯“熱河”。殷周時期為燕秦地,屬漁陽、右北平。西漢、三國至魏晉為幽州。唐初屬饒東、檢漠都督府。清雍正元年(1723年)設熱河廳,十一年(1733年)康熙皇帝八十誕辰之際,雍正帝將熱河廳改為承德州,寓繼承康熙帝的德政之意。1913年置承德縣。
1958年,撤銷承德縣,將其所轄的行政區域除大丈子、孫丈子2個公社劃歸興隆縣外,其余部分劃歸承德市。1961年5月8日,恢復承德縣,以承德市的部分行政區域為承德縣的行政區域。
1996年,承德縣面積3997平方千米,人口約46.8萬人,轄8個鎮、15個鄉、2個民族鄉:下板城鎮、高寺臺鎮、甲山鎮、六溝鎮、三溝鎮、上板城鎮、雙峰寺鎮、頭溝鎮、鞍匠鄉、八家鄉、倉子鄉、岔溝鄉、磴上鄉、東小白旗鄉、崗子滿族鄉、兩家滿族鄉、劉杖子鄉、滿杖子鄉、孟家院鄉、三家鄉、石灰窯鄉、五道河鄉、新杖子鄉、大營鄉、上谷鄉。縣政府駐下板城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承德縣常住總人口447345人,其中:下板城鎮65580人,上板城鎮36812人,甲山鎮21620人,六溝鎮29411人,三溝鎮19858人,頭溝鎮23404人,高寺臺鎮15896人,雙蜂寺鎮23318人,東小白旗鄉9083人,鞍匠鄉15153人,劉杖子鄉10491人,新杖子鄉12323人,孟家院鄉10835人,大營子鄉8958人,八家鄉9829人,上谷鄉19755人,滿杖子鄉8997人,石灰窯鄉19210人,五道河鄉8023人,岔溝鄉15083人,崗子滿族鄉7449人,磴上鄉15979人,兩家滿族鄉9453人,三家鄉21342人,倉子鄉9483人。
2002年,承德縣面積3789.66平方千米,人口47萬人。轄8個鎮、15個鄉、2個民族鄉:下板城鎮、上板城鎮、甲山鎮、六溝鎮、三溝鎮、頭溝鎮、高寺臺鎮、雙峰寺鎮、東小白旗鄉、鞍匠鄉、劉杖子鄉、新杖子鄉、孟家院鄉、大營子鄉、八家鄉、上谷鄉、滿杖子鄉、石灰窯鄉、五道河鄉、岔溝鄉、崗子滿族鄉、磴上鄉、兩家滿族鄉、三家鄉、倉子鄉。共有16個社區、421個行政村。縣政府駐下板城鎮下板城大街。
?年,將承德縣雙峰寺鎮和上板城鎮東營、西營村劃歸承德市雙橋區管轄。?年,將承德縣上板城鎮劃歸承德市雙橋區管轄。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承德縣常住總人口388554人,其中:下板城鎮80337人,甲山鎮19933人,六溝鎮27084人,三溝鎮20756人,頭溝鎮23423人,高寺臺鎮13032人,東小白旗鄉8572人,鞍匠鄉14856人,劉杖子鄉10098人,新杖子鄉12456人,孟家院鄉9964人,大營子鄉8593人,八家鄉8519人,上谷鄉19222人,滿杖子鄉8267人,石灰窯鄉19839人,五道河鄉7445人,岔溝鄉13474人,崗子滿族鄉7427人,磴上鄉15245人,兩家滿族鄉9630人,三家鄉20320人,倉子鄉10062人。
2015年,撤銷三家鄉,設立三家鎮(冀民函[2015]80號);撤銷鞍匠鄉,設立鞍匠鎮(冀民函[2015]9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