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原名打狗(又作打鼓)或西港。早期原為平埔族原住民(馬卡道族)的居住地,其語稱竹林為“takau”,后經漢人音譯為“打狗”(鶴佬語音)。到了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而將地名改為“高雄”(因日語之“高雄”發音為“taka-o”,近“打狗”之音)。
1664年,明朝統治下,高雄曾經被劃入兩個州之一的萬年州。進入清朝后,于1684年被劃入鳳山縣,并且曾經將縣治設在興隆莊(今左營)。1920年9月,行政區域改革開始,日本殖民統治者除了將地名從“打狗”改為“高雄”外,還將該市劃為“高雄郡高雄街”,隸屬于高雄州;四年后廢除高雄郡,直接將高雄街改設為“高雄市”,仍隸屬于高雄州。
1945年10月臺灣正式歸還。國民黨政府接管臺灣,考慮到地方自治的需要,乃將日本統治時期的五州三廳,改為八縣,并將日本統治時期的11市改為9省轄市、2縣轄市。其中:高雄市在臺灣本島管轄區域:東為高雄市三民區獅頭,位于東經120°24′13″;西為左營區桃子園,東經120°14′44″;南為旗津區中洲,位于北緯22°33′11″;北為楠梓區土庫,位于北緯22°45′15″。本市的四周東與東南鄰接高雄縣大社、仁武、鳥松等3鄉及鳳山鎮,西臨海,南與高雄縣小港鄉毗連,北與高雄縣橋頭、梓官二鄉為界。面積滿潮時為113.7496平方千米,人口198062人。管轄的島嶼有新南群島,東為南洋島東端,位于東經115°53′;西為西鳥島(又名鳥子峙)西端,位于東經111°53′;南為丸島南端,位于北緯7°54′;北為北二子島(又名雙峙),位于北緯11°36′。主要島嶼有北二子島、南二子島、西青島(又名紅草峙)、三角島(又名鐵峙)、中小島(又名南乙峙)、飛魚島、西鳥島、丸島。管轄旗津、前鎮、連雅、前金、新興、三民、鹽埕、鼓山、左營、楠梓等10區。市政府于1945年11月8日正式成立,市政府設于高雄市鹽埕區。
1950年臺灣省調整各縣市行政區域,其中高雄市行政區域照舊。高雄市管轄鹽埕、鼓山、左營、楠梓、三民、新興、前金、連雅、前鎮、旗津等10區。人口212328人,面積113.7496平方千米。管轄區域:東為三民區獅頭,位于東經120°20′5″;西為鼓山區壽山,東經120°15′0″;南為旗津區中洲,位于北緯22°33′5″;北為楠梓區土庫,位于北緯22°45′0″。本市的四周:東接高雄縣鳳山鎮、鳥松、仁武、大社各鄉,西臨臺灣海峽,南接連高雄縣鳳山鎮及小港鄉,北與高雄縣燕巢鄉、橋頭鄉及梓官鄉接壤。市政府設于鹽埕區。
1952年1月1日,連雅區更名為芩雅區。1961年3月15日,芩雅區的順昌里劃歸新興區。
1979年7月1日,“行政院”將高雄市升格為“直轄市”;與前鎮區相鄰,原本隸屬于高雄縣的小港鄉也劃歸高雄市管轄改為小港區。1983年,位于南海的東沙島與南沙太平島,行政管理上也開始劃歸該市旗津區中興里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