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遷城記》:“繁峙,雁門塞下邑也。城于山麓,群山環而拱之,故曰繁峙。”春秋屬晉,為霍人邑。戰國屬趙,稱藿人。秦屬代郡。西漢置鹵城縣,故治在今城關東50千米固伏村,屬代郡。又置霍人縣,故治在今城關東1.5千米圣水頭村東古城坡,屬太原郡。新莽改鹵城為魯城,東漢復舊,霍人縣廢入鹵城縣,改屬雁門郡,建安中年廢。
晉復置霍人縣,故治在今城關東30千米代堡,屬雁門郡,永嘉年間廢。北魏僑置繁峙縣于石城縣境,繁峙縣故治在原平縣南板寺村。據《崞縣志》稱,故治在縣南五十里之繁峙村。板寺即繁峙之訛。隋開皇十八年(598)于霍人縣故治置繁峙縣,初屬代州,后改屬雁門郡。大業十二年(616)繁峙縣徙治今原平市境。唐武德七年(624)蔚州自今陽曲縣境徙治此,八年又徙治今忻州市境。
武周圣歷二年(699)繁峙縣歸治今城關南1.5千米杏園村東舊城,屬代州。五代北漢于城關東南40千米冶子場置寶興軍。金貞佑三年(1215)升繁峙縣為堅州,隸太原府。元隸冀寧路。明洪武二年(1369)改堅州為繁峙縣,屬太原府,八年改屬代州。萬歷十四年(1586)縣治徙石龍崗,即今城關。民國初年屬雁門道,道廢后直屬省。
抗戰時期屬晉察冀邊區一專署。解放戰爭時期屬察哈爾省渾源專署。1949年屬山西省忻縣專區。1958年11月代縣與繁峙合并,屬晉北專區。1961年繁代二縣分置,復屬忻縣專區。1967年屬忻縣地區。1983年屬忻州地區。2000年屬地級忻州市。
1998年,全縣面積2368平方千米,總人口23.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2萬人,農業人口20.3萬人。轄3鎮17鄉:城關鎮、砂河鎮、大營鎮、杏園鄉、高升寨鄉、巖頭鄉、茶鋪鄉、寬灘鄉、光裕堡鄉、下茹越鄉、集義莊鄉、東山鄉、伯強鄉、后河鄉、義興寨鄉、金山鋪鄉、柏家莊鄉、小柏峪鄉、橫澗鄉、莊旺鄉,401個行政村?h政府駐城關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繁峙縣總人口241938人,其中:城關鎮42722人,砂河鎮36113人,大營鎮18023人,高升寨鄉4260人,下茹越鄉10539人,杏園鄉19494人,光裕堡鄉11506人,集義莊鄉14709人,后河鄉5185人,義興寨鄉6235人,東山鄉18501人,伯強鄉3398人,金山鋪鄉11261人,小柏峪鄉3959人,柏家莊鄉8034人,橫潤鄉12502人,神堂堡鄉3994人,莊旺鄉3111人,巖頭鄉4826人,茶鋪鄉1793人,寬灘鄉1773人。
2001年區劃調整后,全縣轄3個鎮、10個鄉:繁城鎮、砂河鎮、大營鎮、下茹越鄉、杏園鄉、光裕堡鄉、集義莊鄉、東山鄉、金山鋪鄉、柏家莊鄉、橫澗鄉、神堂堡鄉、巖頭鄉?h政府駐繁城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