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今寧遠縣境內設有舂陵、泠道二縣,是為建縣之始。西漢時,今寧遠境內設營道、泠道二縣和舂陵侯國,屬零陵郡。初元四年(前45),舂陵侯國并入泠道縣。新莽王朝時,改泠道縣為泠陵縣,改營道縣為九疑亭。東漢建武元年(25),恢復泠道、營道縣名。三國吳鳳凰元年(272),析泠道縣置舂陽縣。晉永和年間,改舂陽縣為舂陵縣。隋開皇九年(589),舂陵、泠道并入營道縣。大業十三年(617),肖銑改營道縣為梁興縣。
唐武德四年(621),改梁興縣為唐興縣,長壽二年(705)改為武盛縣,神龍元年(724)復為唐興縣。天寶元年(724),改唐興縣為延唐縣,五代后梁改為延昌縣,后唐復為延唐縣。后晉天福七年(942),改延唐縣為延熹縣。宋乾德三年(965)改延熹縣為寧遠縣,縣名取遠方安寧之意,屬道州江華郡。1914~1922年屬衡陽道,隨后屬第七、第九行政督察區。1949年屬永州專區,1954年屬衡陽專區,1962年屬零陵地區,1996年始屬永州市。
1996年,寧遠縣面積2498平方千米,人口73.2萬人。轄12個鎮、5個鄉(其中4個民族鄉):舜陵鎮、柏家坪鎮、清水橋鎮、灣井鎮、水市鎮、中和鎮、冷水鎮、鯉溪鎮、天堂鎮、禾亭鎮、仁和鎮、太平鎮、桐木漯瑤族鄉、棉花坪瑤族鄉、九嶷山瑤族鄉、荒塘瑤族鄉、保安鄉。縣政府駐舜陵鎮。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寧遠縣總人口738259人,其中:舜陵鎮120494人,天堂鎮40626人,水市鎮66614人,灣井鎮36586人,冷水鎮74030人,太平鎮54242人,禾亭鎮40732人,仁和鎮32178人,中和鎮62040人,柏家坪鎮52941人,清水橋鎮36590人,鯉溪鎮44371人,九嶷山鄉28588人,保安鄉29017人,棉花坪鄉4708人,桐木漯鄉4439人,荒塘鄉10063人。
2000年末,寧遠縣總人口77.42萬人。轄12個鎮、5個鄉(其中4個民族鄉):舜陵鎮、天堂鎮、水市鎮、灣井鎮、冷水鎮、太平鎮、禾亭鎮、仁和鎮、中和鎮、柏家坪鎮、清水橋鎮、鯉溪鎮、九疑(山)瑤族鄉、保安鄉、荒塘瑤族鄉、棉花坪瑤族鄉、桐木漯瑤族鄉。共有698個村(居)委會。
2013年,省民政廳(湘民行發[2013]34號)批復同意:撤銷寧遠縣舜陵鎮,設立文廟、舜陵、桐山3個街道。行政區劃調整后,文廟街道轄文廟、舂陵、東溪3個社區,西郊、隔洞、魚古弄、桐子山、竹子壩、八里橋、恩里、新車、筍田洞、范家、雙板橋、歐公養、山下洞、竹元福、蛟龍塘、背后山、李家寨、棉花漯、株木山、東郊、肖家、歐家、樂家、石板塘、逍遙巖、五里庵、朝斗壩、跳墩石、柳塘、唐家山、瓦窯頭、羅家、黃龍頭、東塘、周家、昌田洞、大路腳、白面下、城頭寨39個建制村,總面積87.4平方公里,總人口6.85萬人,辦事處駐舂陵路;舜陵街道轄泠南、蓮花、印山3個社區,蔡家、羅壩頭、龍板橋、良坪、黃金橋、王茂塘、馮家、淌下、長春、丙塘、興旺山、邱家、灣頭、花板塘、麻池塘15個建制村,總面積42.6平方公里,總人口4.62萬人,辦事處駐泠南路(原舜陵鎮人民政府駐地);桐山街道轄舜源、重華2個社區,葫蘆淌、寶塔腳、桐山、老村屋、五里橋、鳥立塘、福家坪、祥文福、仁山廟、大種地10個建制村,總面積46.7平方公里,總人口4.58萬人,辦事處駐光明路。
全縣現轄3個街道、11個鎮、1個鄉、4個民族鄉:文廟街道、舜陵街道、桐山街道、天堂鎮、水市鎮、灣井鎮、冷水鎮、太平鎮、禾亭鎮、仁和鎮、中和鎮、柏家坪鎮、清水橋鎮、鯉溪鎮、九疑瑤族鄉、保安鄉、荒塘瑤族鄉、棉花坪瑤族鄉、桐木漯瑤族鄉。縣政府駐舜陵街道印山路9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