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原名丹陽城,因東漢孝子董永賣身葬夫,行孝感動天而得名。周為貳、鄖、楚國地。秦屬南郡,漢屬江夏郡。北周為奅州,隋初為安陸郡。五代后唐同光二年改孝昌縣為孝感縣。宋初屬安州安陸郡,宣和元年(1119)為德安府,元明因之。清屬漢陽府。1914年屬江漢道,1932年屬第四、五、六行政督察區,1936年分屬第二、三行政督察區。
1949年設孝感專區,專署駐孝感縣,轄孝感、禮山(駐河背咀)、黃安、黃陂、應城、云夢、安陸、隨縣、應山等9縣。1951年原沔陽專區所屬漢川、漢陽(駐蔡甸鎮)2縣劃入孝感專區。1952年,禮山縣改名大悟縣(駐二郎店),黃安縣改名紅安縣;將紅安縣劃歸黃岡專區,隨縣劃歸襄陽專區;原大冶專區所屬武昌(駐紙坊鎮)、咸寧、通山、通城、崇陽、嘉魚、蒲圻7縣劃入孝感專區。
1959年撤銷孝感專區,所屬孝感、應山、大悟、黃陂、武昌、咸寧、通山、崇陽、通城、蒲圻、嘉魚、漢陽、漢川、應城、云夢、安陸等16縣交由武漢市領導。1960年撤銷通城縣,并入崇陽縣;撤銷嘉魚縣,并入武昌縣;撤銷蒲圻縣,并入咸寧縣;撤銷云夢縣,并入安陸縣;武漢市轄12縣。
1961年復設孝感專區,專署駐孝感縣;原由武漢市領導的孝感、應山、大悟(駐二郎店)、黃陂、漢陽(駐蔡甸鎮)、武昌(駐紙坊鎮)、漢川、咸寧、應城、通山、崇陽、安陸等12縣劃入孝感專區;恢復通城、蒲圻、嘉魚、云夢4縣;孝感專區轄16縣。1965年將咸寧、武昌、通山、崇陽、通城、蒲圻、嘉魚7縣劃歸咸寧專區。
1970年孝感專區改稱孝感地區,地區駐孝感縣,轄孝感、黃陂、漢川、云夢、應山、大悟、漢陽(駐蔡甸鎮)、應城、安陸等9縣。1979年將漢陽縣劃歸武漢市領導。1983年8月19日,國務院批準將孝感地區的黃陂縣劃歸武漢市。
1983年8月19日,國務院批準撤銷孝感縣,設立孝感市(縣級)。1986年5月27日,國務院批準撤銷應城縣,設立應城市(縣級)。1987年9月4日,國務院批準(國函[1987]154號)撤銷安陸縣,設立安陸市(縣級)。
1993年4月10日,國務院批準(國函[1993]46號):撤銷孝感地區、縣級孝感市,設立孝感市(地級),市人民政府駐孝南區廣場街。孝感市設立孝南區、孝昌縣。孝南區轄原縣級孝感市的車站、廣場、書院、新華4個街道辦事處,楊店、西河、肖港、陡崗、新鋪、祝站、三漢、毛陳8個鎮,朋興、臥龍、閔集3個鄉及朱湖農場、東山頭良種場、野豬湖養殖場,區人民政府駐書院街;孝昌縣轄原縣級孝感市的花園、豐山、鄒崗、白沙、周巷、小河、衛店、王店8個鎮,陡山、花西、牌坊、季店、小悟5個鄉,縣人民政府駐花園鎮。孝感市轄原孝感地區的大悟縣、云夢縣、漢川縣和新設的孝南區、孝昌縣。原孝感地區的應城市、安陸市、廣水市由省直轄,委托孝感市代管。
1997年3月12日,國務院批準批準撤銷漢川縣,設立漢川市。全市面積11557平方千米,人口約567萬人,轄孝南區和孝昌、云夢、大悟3縣,代管應城、安陸、廣水、漢川4個縣級市。
2000年6月25日,經國務院批準:將孝感市代管的廣水市劃歸地級隨州市代管。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孝感市總人口4992537人。其中:孝南區883123人,孝昌縣612166人,大悟縣605786人,云夢縣571591人,應城市650485人,安陸市611990人,漢川市1057396人。
2004年末,全市總面積8717平方千米,總人口4986802人。轄1個市轄區、3個縣,代管3個縣級市,共有12個街道、72個鎮、23個鄉,143個居委會、2947個村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