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棱,原稱“上集廠”,與綏化下集廠(今綏化市雙河鎮(zhèn))相對而得名。設(shè)治時,始以境內(nèi)諾敏河(即努敏河)取名,設(shè)置諾敏河設(shè)治局;旋因與本省擬設(shè)之諾敏縣重名,故以該境東北之“綏楞額山”,定名綏楞設(shè)治局。綏楞,滿語“螞蜂”之意,因山上多螞蜂而得名。后因“棱”與“楞”同音,鑄縣印時,改為“綏棱”;后又將“棱”改為“稜”。簡化字“稜”與“棱”通用,故為“綏棱”。清代為呼蘭城守尉轄地。光緒初年,墾民來此地墾荒,建立新立屯,光緒四年(1878年)改稱“上集廠”(今上集鎮(zhèn))。光緒十一年(1885年),劃歸新設(shè)置的綏化廳管轄。光緒十五年(1889年),設(shè)上集廠分防經(jīng)歷,隸屬綏化廳。
中華民國成立后,1913年將上集廠分防經(jīng)歷改為警察事務所。1914年7月13日,將上集廠警察事務所改為綏化縣上集廠佐治局。1915年4月,設(shè)置諾敏設(shè)治局,旋因與擬設(shè)諾敏縣重名而改為綏楞設(shè)治局,同年7月1日設(shè)治員于上集廠正式開辦。隸屬綏蘭道。1917年1月1日,將綏楞設(shè)治局改為綏楞縣,為三等縣,縣址上集廠。1921年6月,中華民國政府頒發(fā)縣印時,將“楞”鑄為“棱”字,遂改為綏棱縣。1929年2月,撤銷道制,改由黑龍江省直轄。東北淪陷后,初隸黑龍江省,1934年12月劃歸濱江省管轄。
1937年將綏棱縣之“棱”字改為“稜”字。1939年6月,改隸北安省。實行街村制后,將縣城(上集廠)改為綏稜街。1941年7月,偽縣公署由綏稜街移駐興農(nóng)街(今綏棱鎮(zhèn))。1945年“九三”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綏稜縣隸屬黑龍江省。1947年2月至9月,隸屬黑嫩聯(lián)合省第一專區(qū)。黑嫩聯(lián)合省分設(shè)后,由黑龍江省直轄。1956年3月,劃歸綏化專區(qū)管轄,1958年8月改隸松花江專區(qū)。1965年6月,松花江專區(qū)改稱綏化專區(qū),歸綏化專區(qū)管轄。1980年按地名普查標準要求,縣名的“稜”字復改用“棱”字。
1992年末,綏棱縣位于黑龍江省中部,小興安嶺西南麓。東與伊春市、慶安縣接壤,南與綏化市分界,西與海倫市、北安市毗鄰,北與遜克縣相連。全境總面積4238平方千米??cè)丝?0.96萬人,其中非農(nóng)業(yè)人口11.58萬人;滿、回、朝鮮、蒙古等少數(shù)民族人口約占1.3%。轄14個鄉(xiāng)鎮(zhèn)。縣政府駐地綏棱鎮(zhèn)。(以上摘自《黑龍江省志·地名錄》,有改動)
1996?年,綏棱縣轄3個鎮(zhèn)、11個鄉(xiāng):綏棱鎮(zhèn)、上集鎮(zhèn)、四海店鎮(zhèn)、靠山鄉(xiāng)、后頭鄉(xiāng)、泥爾河鄉(xiāng)、長山鄉(xiāng)、三吉臺鄉(xiāng)、閣山鄉(xiāng)、綏中鄉(xiāng)、林興鄉(xiāng)、新曙光鄉(xiāng)、雙岔河鄉(xiāng)、克音河鄉(xiāng)。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綏棱縣總?cè)丝?94955人,其中(4個鎮(zhèn)、10個鄉(xiāng)):綏棱鎮(zhèn)53970人,上集鎮(zhèn)25117人,四海店鎮(zhèn)6624人,雙岔河鎮(zhèn)21179人,靠山鄉(xiāng)15367人,新曙光鄉(xiāng)8832人,后頭鄉(xiāng)15637人,泥爾河鄉(xiāng)22502人,長山鄉(xiāng)17475人,克音河鄉(xiāng)15551人,三吉臺鄉(xiāng)9956人,綏中鄉(xiāng)12490人,閣山鄉(xiāng)16220人,林興鄉(xiāng)2948人,綏棱林業(yè)局43639人,綏棱農(nóng)場7448人。
全縣現(xiàn)轄4個鎮(zhèn)、7個鄉(xiāng):綏棱鎮(zhèn)、上集鎮(zhèn)、四海店鎮(zhèn)、雙岔河鎮(zhèn)、靠山鄉(xiāng)、后頭鄉(xiāng)、長山鄉(xiāng)、克音河鄉(xiāng)、綏中鄉(xiāng)、泥爾河鄉(xiāng)、閣山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