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蔭縣,原名佛山縣。境內瀕臨黑龍江南岸有座山峰,清代禮教徒于山上建有觀音廟,故稱“觀音山”。后來通稱為“佛山”。1955年為更改重名縣名時,以南境嘉蔭河命名,改為嘉蔭縣。清代,屬黑龍江副都統管轄。1908年8月5日(清光緒三十四年七月初九日),黑龍江巡撫奏準,擬于觀音山設置佛山府,于烏云河設置烏云直隸廳。均定“緩設”。
中華民國成立后,1912年7月,添設蘿北廳設治局(后改蘿北縣),歸蘿北廳設治局管轄。1916年5月,于蘿北縣北境溫河鎮設置烏云設治局,佛山一帶歸烏云設治局管轄。1927年7月12日,黑龍江省長公署發布訓令,于烏云設治局東境佛山鎮(寶南鎮,今保安村)設置佛山設治局,9月1日為設治局開辦日期。隸屬黑河道。因佛山鎮無民房租賃,設治局在朝陽鎮租用民房辦公。
1929年2月14日,黑龍江省長公署訓令,將佛山設治局改為佛山縣,列三等縣。由省直轄。1930年6月,黑龍江省政府批準,于朝陽鎮修建縣署,9月末落成,佛山縣政府移入新房辦公。東北淪陷后,初隸黑龍江省,1934年12月劃歸黑河省管轄,1941年8月劃歸三江省管轄。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后,隸屬合江省。1947年5月,撤銷烏云縣,大部分區域并入遜克縣,烏云河以南地區劃歸佛山縣。同年8月,縣礦(金礦)機構合署,縣政府駐北溝(烏拉嘎金礦所在地)。為便于對金礦生產的領導,同年12月批準劃歸松江省管轄,翌年3月正式辦理接交手續。
1949年5月,劃歸黑龍江省管轄,同年12月東北行政委員會又決定劃歸松江省。1951年10月,縣政府由烏拉嘎金礦駐地北溝移駐朝陽鎮。根據1952年12月31日政務院的批復,于1953年3月,將佛山縣再度劃歸黑龍江省黑河專區管轄。后因與廣東省佛山縣重名,1955年11月9日,國務院批準,將佛山縣更名為嘉蔭縣。1965年12月9日,經省人民委員會批準,將遜克縣富饒公社(原烏云鄉)劃歸嘉蔭縣。1970年4月,嘉蔭縣由黑河地區劃歸伊春地區。1979年12月14日,改由伊春市領導。
烏云縣位于黑龍江省嘉蔭縣境北部,黑龍江中游右岸。中華民國時期設治,隸屬黑龍江省黑河道。 清末,曾被清廷批準于烏云河添設烏云直隸廳(列入緩設名單)。烏云直隸廳,以黑龍江支流烏云河得名。“烏云”,滿語,意為“森林”。中華民國成立后,1916年5月8日,黑龍江巡按使公署決定,“以溫河鎮為城基地點”,設置烏云設治局,隸屬黑河道。烏云設治局的管轄區域“大致東臨黑龍江,西界興安嶺,南至寶興鎮以南烏拉嘎河,北濱克爾芬河龍門已放荒界”。設治局于5月15日正式成立,5月28日啟用“烏云設治局之關防”。1927年9月1日,按黑龍江省長公署令,將烏云設治局南部地區正式劃出,于佛山鎮設置佛山設治局。1929年2月2日,黑龍江省長公署令,將烏云設治局改升為三等縣。后經黑龍江省政府補報,內政部“核議”,行政院“照準”。由黑龍江省直轄。東北淪陷后,始由黑龍江省管轄,1934年12月劃歸新設之黑河省管轄。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后,歸黑龍江省管轄,后隸屬黑河專區。1947年5月,撤銷烏云縣,并入遜克縣,設置烏云區。1966年12月,將烏云地區劃歸嘉蔭縣管轄。
1992年末,嘉蔭縣位于黑龍江省北部,小興安嶺東北麓,黑龍江右岸。南與蘿北縣、鶴崗市為鄰,西與伊春市、遜克縣接壤,北、東與俄羅斯隔江相望。全縣總面積6739平方千米。總人口7.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61萬人;滿、回、朝鮮、鄂倫春、蒙古等少數民族人口約占3%。轄9個鄉鎮。縣政府駐地朝陽鎮。(以上摘自《黑龍江省志·地名錄》,有改動)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嘉蔭縣總人口81004人,其中(3個鎮、6個鄉):朝陽鎮20519人,烏云鎮9449人,烏拉嘎鎮9955人,常勝鄉4000人,滬嘉鄉3115人,向陽鄉7080人,青山鄉3215人,紅光鄉3983人,保興鄉9795人,嘉蔭農場9893人。
2001年村級行政區劃調整,原有行政村98個,撤掉25個,并入到22個行政村中,合并為73個。
2010年7月13日,《黑龍江省民政廳關于嘉蔭縣紅光鄉人民政府駐地遷址的批復》(黑民區[2010]?號):經省政府同意,嘉蔭縣紅光鄉人民政府駐地由常青村遷至燎原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