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濟古稱蒲坂,傳為舜都。秦于今市區西13千米蒲州老城置蒲反縣,屬河東郡。東漢改蒲坂縣。十六國前趙徙并州治于蒲坂,后廢。前秦復置,后徙歸晉陽,皇始年間置泰州,建元年間改雍州;后秦皇初初年改并州,兼置冀州。北魏皇始初年并州歸治晉陽。神麚元年(428)廢冀州,復置雍州,河東郡治自今夏縣境徙蒲州老城。延和元年(432)改雍州為泰州。太和元年(477)于今市區東18千米虞鄉鎮置安定縣,屬河東郡。后廢泰州,十一年改安定縣為南解縣,與蒲坂縣俱屬河東郡。北魏時又于今虞鄉鎮西北15千米置綏化郡。東魏天平初年復置泰州。
北周廢綏化郡,明帝二年(558)改泰州為蒲州。武成二年(560)廢南解縣,于今市區東北15千米古城村別置綏化縣,屬河東郡。保定元年(561)綏化縣改虞鄉縣。隋開皇年間蒲坂縣治徙蒲州老城東,廢河東郡。十六年(596)于蒲坂縣故治另置河東縣,與蒲坂、虞鄉3縣俱屬蒲州。大業初年蒲坂縣廢入河東縣。三年(607)廢蒲州,改置河東郡,徙治今臨猗縣境,河東、虞鄉2俱屬之。九年虞鄉縣治徙今運城市境。
唐武德元年(618)于今虞鄉鎮復置虞鄉縣,屬蒲州。三年蒲州總管府自今臨猗縣境徙治河東縣。九年廢總管府,改置都督府。貞觀初年置河東道,治蒲州。二十二年(648)廢虞鄉縣,武周天授二年(691)復置。開元八年(720)置中都,九年升蒲州為河中府。尋廢都號,復改河中府為蒲州。天寶元年(742)改蒲州為河東郡,乾元元年(758)復為蒲州,三年又升河中府。
宋至道年間改河東道為河東路,徙治今太原市境。金天會六年(1128)降河中府為蒲州,天德元年(1149)復升河中府。蒙古至元三年(1266)廢虞鄉縣。明洪武二年(1369)降河中府為蒲州,以河東縣廢入。清雍正二年(1724)升直隸州。雍正六年(1728)升蒲州府,置永濟縣為府治。以西北南三面瀕黃河,為水陸要津,永濟,寓意恒久通渡。雍正八年復置虞鄉縣。民國初年廢府,2縣改屬河東道,道廢后直屬省。
1948年永濟縣治自蒲州老城徙趙伊鎮(即今城關鎮)。1949年2縣屬晉南區運城分區,隸陜甘寧邊區。后復歸山西省,屬運城專區。1954年虞鄉縣廢入解虞縣,永濟縣屬晉南專區。1958年廢入運城縣,1961年復置。1967年屬晉南地區。1970年屬運城地區。1994年1月經國務院批準永濟撤縣設市,是省轄縣級市,由運城地區代管。2000年由地級運城市代管。
1997年,永濟市轄3個街道、6個鎮、10個鄉:城東街道、城西街道、城北街道、開張鎮、韓陽鎮、蒲州鎮、虞鄉鎮、卿頭鎮、栲栳鎮、郭李鄉、張營鄉、董村鄉、文學鄉、清華鄉、黃旗營鄉、常青鄉、首陽鄉、任陽鄉、趙柏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永濟市總人口421244人,其中:城西街道37339人,城北街道27669人,城東街道29023人,于鄉鎮33132人,卿頭鎮31467人,開張鎮19920人,枵栳鎮37059人,蒲州鎮24627人,韓陽鎮16872人,郭李鄉18211人,清華鄉13756人,董村鄉19652人,黃營鄉20557人,趙柏鄉16442人,常青鄉11002人,張營鄉30534人,文學鄉16814人,首陽鄉6295人,任陽鄉10873人。
2001年區劃調整后,全市轄3個街道、7個鎮:城西街道、城北街道、城東街道、虞鄉鎮、卿頭鎮、開張鎮、枵栳鎮、蒲州鎮、韓陽鎮、張營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