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置翟道、淺水二縣,東漢末廢。十六國后秦在今縣南置中部縣,北魏兼置中部郡,并分西北部地置狄道縣。西魏大統九年(543年)中部郡、縣遷至縣境杏城(今橋山鎮南的南城),北周改狄道縣為利人縣,后廢。
隋開皇九年(589年)因避文帝父楊忠名諱改中部縣為內部縣;大業三年(607年)內部縣遷治今址。唐武德二年(619年)復稱中部縣,并在縣城兼置坊州。蒙古至元六年(1269年)撤銷坊州,縣屬鄜州。1914年屬榆林道。1928年直屬省。
1944年因縣城北橋山上有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陵(傳為黃帝衣冠冢),更名為黃陵縣。1948年屬黃龍分區。1950年5月屬延安分區,10月屬延安專區。1968年屬延安地區。1996年屬延安市。
1950年全縣設5區22鄉。1956年3月,宜君縣店頭區店頭、倉村、官莊、集賢、腰坪、建莊6鄉88個自然村及鄜縣南道德、新莊科2鄉17個自然村歸黃陵縣。黃陵縣北谷、南谷、永樂3鄉43個自然村歸洛川縣,轄地為今黃陵縣地。1958年12月,撤銷宜君縣,焦坪公社歸銅川市,其余地區并入黃陵縣。全縣調整為橋山、隆坊、店頭、宜君、偏橋、棋盤、五里鎮7個公社,19313戶,轄地為今黃陵縣地和宜君縣地(不含云夢、縣口、焦坪3鄉)。
1961年9月,宜君縣恢復,黃陵縣南部劃歸宜君縣;黃陵縣設城關、橋山、侯莊、田莊、龍首、太賢、阿黨、隆坊、店頭、倉村、建莊、雙龍12個公社,轄地為今黃陵縣地。1964年5月成立城關鎮公社,轄3個大隊、4個生產隊和5個居委會,駐地設城關;橋山公社遷至康崖底村。
1984年9月撤社改鄉,改店頭、隆坊、田莊為鎮,城關鎮稱橋山鎮,橋山鄉稱康崖底鄉,建莊鄉稱腰坪鄉。1988年,全縣設橋山、店頭(七里鎮)、田莊、隆坊4鎮及龍首、雙龍、倉村、腰坪、阿黨、侯莊、太賢、康崖底8鄉,共19388戶,91422人。
1996年,黃陵縣面積2288平方千米,共27247戶,112740人。轄4個鎮、8個鄉:橋山鎮、隆坊鎮、田莊鎮、店頭鎮、阿黨鄉、太賢鄉、龍首鄉、侯莊鄉、康崖底鄉、倉村鄉、雙龍鄉、腰坪鄉,共12個居委會、191個行政村。縣政府駐橋山鎮。
1998年,雙龍鄉改為雙龍鎮,龍首鄉改為龍首鎮,阿黨鄉改為阿黨鎮。調整后,黃陵縣轄7個鎮、5個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黃陵縣常住總人口133988人,其中:橋山鎮32576人,店頭鎮28717人,隆坊鎮15187人,田莊鎮6689人,龍首鎮6288人,阿黨鎮5702人,雙龍鎮4242人,太賢鄉6928人,侯莊鄉6949人,倉村鄉8004人,康崖底鄉5937人,腰坪鄉6769人。
2001年,撤銷龍首鎮、康崖底鄉并入橋山鎮。區劃調整后,黃陵縣轄6個鎮、4個鄉:橋山鎮、店頭鎮、隆坊鎮、田莊鎮、阿黨鎮、雙龍鎮、太賢鄉、侯莊鄉、倉村鄉、腰坪鄉。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黃陵縣常住總人口129803人,其中:橋山鎮45302人,店頭鎮29676人,隆坊鎮14603人,田莊鎮5185人,阿黨鎮5625人,雙龍鎮6435人,太賢鄉5453人,候莊鄉5407人,倉村鄉5585人,腰坪鄉6532人。
2011年,撤銷侯莊鄉并入田莊鎮,撤銷太賢鄉并入阿黨鎮,撤銷腰坪鄉并入店頭鎮。調整后,黃陵縣轄6個鎮、1個鄉:橋山鎮、店頭鎮、隆坊鎮、田莊鎮、阿黨鎮、雙龍鎮、倉村鄉。
2012年末,黃陵縣面積2286.7平方千米,戶籍人口129410人,常住人口13.01萬人。2013年末,黃陵縣轄6個鎮、1個鄉,共有7個社區、191個行政村,縣政府駐橋山鎮。
2015年,撤銷倉村鄉,并入隆坊鎮;撤銷橋山鎮,設立橋山街道。調整后,黃陵縣轄1個街道、5個鎮:橋山街道、店頭鎮、隆坊鎮、田莊鎮、阿黨鎮、雙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