栒邑縣因境內栒原得名。古豳(亦作邠)國,周祖先公劉居地!对姟ご笱拧す珓ⅰ罚骸昂V公劉,于豳斯館!痹诮窨h西南30里。周曾置邑。秦于今職田鎮置栒邑縣,屬內史。漢屬右扶風,三國魏屬新平郡。西晉改名邠邑縣,后廢。北魏太延二年(436年)將兩漢置于寧夏同心縣的三水縣遷境內,后又遷入高平、爰得二縣。西魏大統十四年(548年)三水縣治移今城關鎮西北白馬堡。北周撤銷高平、爰得二縣。
隋開皇三年(583年)屬豳州;大業二年(606年)屬寧州,縣治移于今縣北15里,三年屬北地郡;義寧二年(618年)屬新平郡。唐廣德元年(763年)移治今縣東北職田鎮,元和四年(809年)復移今縣舊治,屬邠州。宋、金因之。蒙古至元七年(1270年)省三水縣入淳化縣。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于今城關鎮復置三水縣,屬邠州。1913年因與廣東省三水縣重名,復名栒邑縣。1914年屬關中道。1928年直屬省。
1934年冬陜甘邊蘇維埃政府在今后掌鄉陽坡頭村設新正縣,在底廟鎮郭村設永紅縣。1937年廢永紅縣入新正縣。1940年在馬欄鎮設陜甘寧邊區關中分區,轄新正、新寧、赤水、淳耀四縣。1949年5月增設馬欄縣,同年7月撤銷新正縣,9月撤銷馬欄縣,屬邠縣分區。1950年屬咸陽專區。1956年直屬省。1958年并栒邑縣入邠縣,1961年復置栒邑縣,屬咸陽專區。1964年因栒字生僻,改栒邑縣為旬邑縣。1968年屬咸陽地區。1983年屬咸陽市。
1996年,旬邑縣面積1697平方千米,人口約24.7萬人。轄5個鎮、12個鄉:城關鎮、土橋鎮、張洪鎮、太村鎮、職田鎮、清源鄉、第界鄉、赤道鄉、原底鄉、鄭家鄉、湫坡頭鄉、底廟鄉、排廈鄉、石門鄉、丈八寺鄉、后掌鄉、馬欄鄉?h政府駐城關鎮。
1997年,底廟鄉改為底廟鎮,鄭家鄉改為鄭家鎮,湫坡頭鄉改為湫坡頭鎮,丈八寺鄉改為丈八寺鎮。調整后,旬邑縣轄9個鎮、8個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旬邑縣常住總人口261666人,其中:城關鎮20584人,土橋鎮20956人,職田鎮28107人,張洪鎮17772人,太村鎮32789人,鄭家鎮19215人,漱坡頭鎮25272人,底廟鎮18390人,丈八寺鎮11543人,清塬鄉9457人,第界鄉1082人,石門鄉690人,馬欄鄉4125人,后掌鄉10400人,赤道鄉11688人,原底鄉16928人,排廈鄉12668人。
2001年,撤銷第界鄉并入城關鎮,撤銷石門鄉并入清塬鄉,撤銷馬欄鄉、后掌鄉合并設立馬欄鎮。調整后,旬邑縣轄10個鎮、4個鄉:城關鎮、土橋鎮、職田鎮、張洪鎮、太村鎮、鄭家鎮、湫坡頭鎮、底廟鎮、丈八寺鎮、馬欄鎮、清塬鄉、赤道鄉、原底鄉、排廈鄉。
2006年,旬邑縣總面積1787平方千米,總人口26.98萬人。轄排廈、原底、赤道、清原4個鄉和城關、太村、職田、張洪、土橋、底廟、湫坡頭、鄭家、丈八寺、馬欄10個鎮,187個行政村、2個社區。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旬邑縣常住總人口261566人,其中:城關鎮32451人,土橋鎮20795人,職田鎮24335人,張洪鎮17370人,太村鎮33973人,鄭家鎮19439人,湫坡頭鎮22495人,底廟鎮18212人,丈八寺鎮11639人,馬欄鎮12608人,清塬鄉10087人,赤道鄉11463人,原底鄉14558人,排廈鄉12141人。
2011年,撤銷排廈鄉并入土橋鎮,撤銷原底鄉并入張洪鎮,撤銷赤道鄉并入太村鎮,撤銷清塬鄉設立清塬鎮。調整后,旬邑縣轄11個鎮:城關鎮、土橋鎮、職田鎮、張洪鎮、太村鎮、鄭家鎮、湫坡頭鎮、底廟鎮、丈八寺鎮、馬欄鎮、清塬鎮。
2012年末,旬邑縣面積1774.4平方千米,戶籍人口294421人,常住人口26.38萬人。2013年末,旬邑縣轄11個鎮,共有2個社區、187個行政村,縣政府駐城關鎮。
2015年,撤銷城關鎮,設立城關街道;撤銷丈八寺鎮,并入土橋鎮。調整后,旬邑縣轄1個街道、9個鎮:城關街道、土橋鎮、職田鎮、張洪鎮、太村鎮、鄭家鎮、湫坡頭鎮、底廟鎮、馬欄鎮、清塬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