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市轄縣。位于省境北部,市境東南隅。面積1844.9平方千米,人口41.9萬,有漢、苗、侗等民族,以漢族為多。轄9鎮6鄉。縣政府駐湄江鎮,距遵義市區40千米,距省會貴陽市200千米。隋大業十二年(616)置義泉縣,以后各代曾改義州、智州、牢州容山長宮司,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置湄潭縣。(本頁根據《中國政區大典》整理,1997年左右資料)
湄江鎮 縣政府駐地。1949年為義泉鎮,1958年改湄江公社,1961年改義泉鎮,1992年更名湄江鎮。位于縣境中部。面積104.3平方千米,人口5.2萬。湄江流境,326國道和湄(潭)黃(平)省道于此縱橫交會。轄湄江、七星、潼水、高山、東南、觀音洞、康樂、清泉、黃石壩、葉家河、山崗、魚塘、新街、金花、柏楊壩、核桃壩、大杉樹、蘭江、雞場河、哨上、大山21個行政村和南街、南關、湄茶、西街、環西、迎湄、試驗場、北街、北關、老車站、效區11個居委會。
永興鎮 1950年為永興鎮。位于縣境東部,距縣城20千米。面積166.5平方千米,人口8.3萬。湄江流境,326國道過境。轄馬義坎、朝陽、中華、華山、友愛、楊落壩、大石、三星、雙塘、長堰、大魚塘、石柒溝、高村、天棚寺、上壩、茅壩、新田壩、分水坳、坪江、農莊、楊村、雙泉、共和、粱家壩、獅子山、蒲村、白村、真武、界溪、屯江、龍江、花園墻、梅家村、菜園、永興橋、桐子園、鴨水、臺上、涼風、新橋、紅巖、天堂壩、群新43個行政村和一街、二街、三街、四街、永興茶場5個居委會。有湄潭茶場。
復興鎮 1950年建復興場鄉,1952年設區,1984年改復興場鄉,1992年改鎮。位于縣境東北部,距縣城35千米。面積142.6平方千米,人口3.3萬。永(興)馬(山)公路縱貫全鎮。轄寶塔、玉峰、大坡、寶頂、玉屏、高巖、晏鳴、兩路口、龍浪、星光、團山、文和、水庫、紅龍、大坪、回龍、新山、龍塘壩、寶纖壩、茅臺、紅源、紅峰、白鴿、方山、七星、青山、聯山、新塘、尖子山、寨上、永樂、水壩、永勝、永聯、同心、萬壽、八角山37個行政村和復興場居委會。境內有楊家坪水庫。
馬山鎮 。1953年設馬頭山鄉,1992年改鎮。位于縣境北部,距縣城40千米。面積81.7平方千米,人口2.5萬。湄(潭)正(安)公路過境。轄馬山、大壩、六果、后寨、工農、李石窩、長安、雙合、雙龍閣、清江、雙江、光明、白巖、云龍、聚合、蘆黃、豐收、新建、水滸、都勻20個行政村和馬山居委會。
魚泉鎮 1953年設魚合鄉,1992年改魚泉鎮。位于縣境中西部,距縣城15千米。面積94.4平方千米,人口1.6萬。湄(潭)正(安)公路過境。轄魚泉、尖山、扇子山、黃泥坡、箱子壩、茍家灣、東山、金橋、青杠山、水平、龍堡、蜜蜂寨、東伍、新站、陳家坡、五村、石壩子、楠木村、偏巖塘、烏鴨壩、水田溝21個行政村和魚泉居委會。
黃家壩鎮 1950年建民建鄉,1984年改黃家壩鄉,1992年建鎮。位于縣境中西部,距縣城10千米。面積312平方千米,人口4.4萬。湄江流境,326國道過境。轄民建、田壩、寶臺、進軍、沙壩、柿坪、龍口、高江、大寨、后山、官堰、龍井、文家場、寶珠、合同、七星坡、巖坪、學堂、巖孔壩、小河、青杠坪、梭米孔、大水井、代村壩、張家山、青杠山、南窩、塘頭河、春光、開源溝、中街、上街、雄水、金魚山、鐵瓦、下場口、張長溝37個行政村和黃家壩居委會。
高臺鎮 1950年設太和鄉,1983年改高臺鄉,1992年建鎮。位于縣境西南部,距縣城29千米。面積159.6平方千米,人口2.5萬。湄(潭)甕(安)公路過境。轄臺江、陶儀、坪關、三堡場、爐水、馬道子、大面坡、雙紅、大心、大鷹巖、窯上、平壩、河江、下莊、三聯、河沖、楊莊、麻凼、金塘、新村、廈子、印合、五愛、平陽、龍塘、梨樹坪、天合、落石堰、桂坪、合心30個行政村和高臺居委會。
茅坪鎮 1954年設執政鄉,1983年改茅坪鄉,1992年建鎮。位于縣境南部,距縣城45千米。面積76平方千米,人口1.1萬。湄(潭)甕(安)公路過境。轄土槽、爛泥溝、板房、地關、楊橋、地幺水、小龍坪、桂花、新寨9個行政村和茅坪居委會。
興隆鎮 1953年設興隆鄉,1992年建鎮。位于縣境中部偏東,距縣城10千米。面積146.7平方千米,人口3.3萬。湄(潭)黃(平)公路穿鎮境。轄興隆、銀龍、新坪、鳳凰、農茶、毛票堡、水涯子、太坪場、前峰、麻壩、東華溪、雙龍洞、大廟場、紅坪、彭溪溝、歡樂、湄水溝、沿江、廟堂壩、大里、大溪溝、粱橋、帝臥壩、先鋒、香樹25個行政村和興隆場居委會。
洗馬鄉 1953年設洗馬鄉。位于縣境北部,距縣城25千米。面積93.6平方千米,人口2.2萬。湄(潭)西(河)公路過境。轄茍南埡、大田坎、塘生堡、金竹林、小竹林、潘家寨、后壩、楊家山、藍家壩、團林、梅子壩、林堡、龍水、龍泉、保塘、石筍溝、南截壩、米山、小塘壩、桂花樹20個行政村。
西河鄉 1953年設西河鄉。位于縣境北端,距縣城55千米。面積152平方千米,人口2.5萬。湄(潭)正(安)公路過境。轄西河、姚村、觀音閣、年豐、石龍、河溝壩、向陽、太平、下壩、老鷹山、蹄坪、西坪、大堡、沿溪、石家寨、大聯、馬蹄、屯山、仁合、西山、萬興、龍孔、群星、春風、樂園25個行政村。
新南鄉 1952年建石印鄉,1983年改新南鄉。位于縣境西南部,距縣城40千米。面積135.7平方千米,人口2.2萬。有公路與湄(潭)甕(安)公路連接。轄新場、金華、石桶、高車坳、民主、榮坪壩、山塘、石臺、涼井、三愛、三壩、張都、翻嶺、長興、石林、嚴石莊、芭蕉、洗馬塘、五家坳、麻子水、海壩、白米寨、楊叉坳、桃園、光明25個行政村。
石蓮鄉 1952年設石蓮鄉。位于縣境南部,距縣城60千米。面積204.7平方千米,人口2.5萬。湄(潭)甕(安)公路過境。轄石冷水、騎龍、前興、廟壩、平定安、沿江、黃蓮壩、金龍、火石坪、涼橋、黎明、官莊、盧山、新安寨、梨坪、民權、太山、新民、梅樂壩、青杠、江家山、雙山、解樂23個行政村。
抄樂鄉 1953年為抄樂鄉和抄子屯鄉,1956年兩鄉合并為抄樂鄉。位于縣境東部,距縣城17千米。面積100.8平方千米,人口1.7萬。湄(潭)黃(平)公路過境。轄落花屯、楠木橋、進化、歐家寨、群樂、群豐、紅光、沙塘、金沙、桃坪、下塘、干溪、牧羊、茶園坪、建坪、中山、河坪17個行政村。
天城鄉 1953年建天錫鄉,1956年更名天城鄉。位于縣境東部,距縣城12千米。面積70平方千米,人口1.6萬。有簡易公路通縣城。轄天城、高筍橋、安塘、德榮、馬鞍、皂角橋、柿花坪、金馬、紅寨、新樂、黃龍泉、中錫、錫落坪、龍興、九渡水、魚水16個行政村和天城居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