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置宋熙郡、興樂縣,治今嘉川鎮,改平周縣為義城縣,且置東洛郡。隋廢宋熙、東洛二郡,改義城縣為清化縣。唐改清化縣為胤山縣。宋改胤山縣為平蜀縣,后并入嘉川縣。元初將嘉川縣并入綿谷縣。明初復置嘉川縣,后并入廣元縣。1942年分廣元縣東建立旺蒼設治局,1945年建旺蒼縣。原為望蒼壩,壩上四望皆蒼松翠柏,故名。一說因縣四面皆山,其中地勢平坦,有宋江和黃洋水環繞其間,四時登眺,望之蒼然。又昔時文人以望蒼四時,有興旺之氣,故名旺蒼。
1950年1月12日,旺蒼解放。1952年 5月9日,旺蒼縣調整區、鄉行政區劃為9個區、2個鎮、64個鄉。1953年3月10日,中共廣元地委撤銷,旺蒼縣委改屬中共綿陽地委領導。1954年4月,縣委、縣政府決定并報經上級批準,第四區(正源)并入第九區(英萃),合并區稱第四區,區治設英萃。第九區改為第八區。
1981年1月3日,根據國務院《關于地名命名更名的暫行規定》精神,綿陽地區行署同意將旺蒼縣城更名為旺蒼縣洪江鎮,為縣直屬區級鎮(1991年冬撤區建鎮時洪江鎮更名為東河鎮)。1986年8月7日,根據四川省民政廳[1986]41號文件之批復,撤銷東凡鄉,建立木門鎮。
1992年10月8日,根據川府民政[1992]101號文批復,省人民政府同意旺蒼縣撤銷9個區公所、37個鄉,新建12個鎮,擴大3個鄉的行政區域,保留6個鄉,將原來9個區、46個鄉、3個鎮調整為15個鎮、9個鄉。
1996年,旺蒼縣面積2969.2平方千米,人口約43.6萬人。轄15鎮20鄉:東河鎮、嘉川鎮、木門鎮、白水鎮、尚武鎮、張華鎮、黃洋鎮、濟鎮、三江鎮、金溪鎮、五權鎮、高陽鎮、雙匯鎮、英萃鎮、國華鎮、龍鳳鄉、大河鄉、九龍鄉、萬家鄉、子鄉、水磨鄉、鼓城鄉、檬子鄉、福慶鄉、棗林鄉、麻英鄉、柳溪鄉、農建鄉、化龍鄉、大兩鄉、萬山鄉、正源鄉、天星鄉、鹽河鄉、大德鄉。縣政府駐東河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旺蒼縣常住總人口459119人,其中:東河鎮71763人,嘉川鎮36333人,木門鎮20800人,白水鎮23534人,尚武鎮12340人,張華鎮15650人,黃洋鎮21438人,普濟鎮29934人,三江鎮20631人,金溪鎮8797人,五權鎮15251人,高陽鎮9326人,雙匯鎮9553人,英萃鎮8706人,國華鎮8596人,龍風鄉13657人,大河鄉5088人,九龍鄉15425人,萬家鄉4981人,燕子鄉6542人,水磨鄉6476人,鼓城鄉4638人,檬子鄉3807人,福慶鄉8703人,棗林鄉6187人,麻英鄉4565人,柳溪鄉6142人,農建鄉7207人,化龍鄉9170人,大兩鄉6821人,萬山鄉3857人,正源鄉7530人,天星鄉6562人,鹽河鄉4335人,大德鄉5015人,旺蒼縣煤鐵廠9759人。
2004年,旺蒼縣轄東河、嘉川、木門、白水、尚武、張華、黃洋、普濟、三江、金溪、五權、高陽、雙匯、英萃、國華15個鎮和龍鳳、大河、九龍、萬家、柳溪、農建、化龍、大兩、燕子、水磨、鼓城、萬山、正源、天星、檬子、福慶、棗林、麻英、鹽河、大德20個鄉。
2009年1月7日,省政府(川府民政[2009]3號)批復同意天星鄉政府駐地由黃松村遷至云峰村。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旺蒼縣常住總人口385787人,其中:東河鎮81953人,嘉川鎮38421人,木門鎮16947人,白水鎮11044人,尚武鎮9842人,張華鎮10020人,黃洋鎮17558人,普濟鎮22032人,三江鎮17807人,金溪鎮5896人,五權鎮13867人,高陽鎮7137人,雙匯鎮7957人,英萃鎮8192人,國華鎮6947人,龍鳳鄉9295人,大河鄉4049人,九龍鄉11224人,萬家鄉4143人,燕子鄉5678人,水磨鄉5360人,鼓城鄉4180人,檬子鄉3117人,福慶鄉7628人,棗林鄉3714人,麻英鄉3948人,柳溪鄉4087人,農建鄉4556人,化龍鄉6356人,大兩鄉5420人,萬山鄉3026人,正源鄉5879人,天星鄉5644人,鹽河鄉3128人,大德鄉3737人,靜樂寺街道2972人,陳家嶺社區街道2738人,磨巖社區街道28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