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域,戰國時屬楚黔中郡。西漢屬武陵郡。三國時初屬蜀,后屬吳。西晉、東晉屬荊州武陵郡。隋唐五代時期屬黔中道。宋為荊湖北路的辰州、澧州。元為湖廣行省恩州宣慰司、辰州路、澧州路和四川行省永順宣慰司,以及新添葛蠻安撫司地。
明置永順宣慰司、保靖州宣慰司,其余為岳、辰兩州地。清置永順府和鳳凰、乾州、永綏直隸廳,東北部為澧州地。1914~1922年為辰沅道。1938~1949年為第八、九行政督察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鳳凰、乾城、永綏、瀘溪等縣和永順、龍山、保靖、古丈等縣分屬沅陵專區和永順專區。
1949年設永順專區,專署駐永順縣,轄永順、龍山、大庸、保靖、桑植、古丈等6縣。1952年設立湘西苗族自治區(8月1日成立),自治區人民政府駐乾城縣所里;撤銷永順專區;原永順專區所屬永順、龍山、大庸、保靖、桑植、古丈6縣及原沅陵專區所屬乾城、永綏、瀘溪、鳳凰4縣劃入湘西苗族自治區(轄10縣)。1953年乾城縣改名為吉首縣;永綏縣改名花垣縣。1954年永順、龍山、桑植、大庸4縣改由省直轄,仍委托該自治區代管。
1955年4月28日,湘西苗族自治區更名為湘西苗族自治州,自治州人民委員會駐吉首縣。1957年9月20日設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自治州駐吉首縣;原湘西苗族自治州所屬吉首、瀘溪(駐武溪鎮)、鳳凰(駐沱江鎮)、花垣、保靖(駐遷陵鎮)、古丈6縣及原由湘西苗族自治州代省領導的永順、龍山、桑植、大庸4縣劃歸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轄10縣)。
1982年8月3日,國務院批準撤銷吉首縣,設立縣級吉首市。1985年5月24日,國務院批準(國函[1985]77號)撤銷大庸縣,設立大庸市(縣級),以原大庸縣的行政區域為大庸市的行政區域。1988年5月18日,國務院批準將大庸市升為地級,設立永定區、武陵源區,將原常德市的慈利縣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桑植縣劃歸大庸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由原管轄8縣2市減為7縣1市,即:瀘溪、鳳凰、古丈、花垣、保靖、永順、龍山7縣和吉首1市。全州共有156個鄉、61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1個場,2643個村民委員會,168個居民委員會,15548個村(居)民小組。
1999年末,全州轄1市7縣,即吉首市和瀘溪、鳳凰、花垣、保靖、古丈、永順、龍山7縣,州府設在吉首市。全州共56個鎮,162個鄉?側丝跒259.30萬人,其中土家族94.59萬人,占總人口的36.5%;苗族82.41萬人,占總人口的31.8%。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總人口2463617人;其中:吉首市294297人,瀘溪縣256869人,鳳凰縣343878人,花垣縣253750人,保靖縣260034人,古丈縣119202人,永順縣445224人,龍山縣490363人。
2002年末,全州總人口為264.58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193.07萬人,占總人口的72.9%,土家族105.21萬人,苗族86.39萬人,其他少數民族1.47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4.52萬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70.8人。
2005年,全州撤銷14個鄉、1個鎮,將52個鄉、30個鎮合并設立7個鄉、30個鎮,設立1個鄉、3個街道,調整8個鄉、12個鎮、3個街道的部分行政區域,1個鎮更名,共減少58個鄉、1個鎮,增加3個街道。經過調整,撤并的鄉鎮分別為:吉首市2個,鳳凰縣7個,瀘溪縣4個、保靖縣9個、古丈縣3個、花垣縣3個、永順縣15個、龍山縣16個。2005年末,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轄1個縣級市、7個縣;全州共有7個街道、66個鎮、92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