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建安四年(199)置遂興縣,治遂水之口(今萬安縣五豐鄉云洲)。三國吳嘉禾四年(235)易名新興縣。晉太康元年(280),徙縣治于上流光化鄉景云觀(今雩田鎮中洲,民間稱“舊縣”),復名遂興,隸屬廬陵郡。隋開皇十年(590)廢遂興等六縣,設置安豐縣,遂興為其一部分,次年改安豐為泰和縣。
南唐保大元年(943)析泰和縣龍泉鄉什善鎮置龍泉場,中興三年(960)升場置龍泉縣,治水南十七都慈云寺(今泉江鎮小溪村境內)。北宋宣和三年(1121)改名為泉江縣。南宋紹興元年(1131)復名龍泉縣,隸屬江南西路吉州軍。1914年,為避與浙江、貴州兩省之龍泉縣同名,改名為遂川縣。1932年屬第10行政區,1935年屬第3行政區。1949年8月2日遂川解放,先后屬江西省贛西南區、吉安分區、吉安專區、井岡山專區、井岡山地區、吉安地區。2000年6月,屬地級吉安市。
1986年2月15日,撤銷雩田鄉,設置雩田鎮(贛府廳字[1986]64號批復)。1993年,撤銷大汾鄉、草林鄉、左安鄉、碧洲鄉、堆子前鄉、高坪鄉,設立大汾鎮、草林鎮、左安鎮、碧洲鎮、堆子前鎮、高坪鎮(贛民字[1993]53號批復)。1995年3月10日,設立車坳鄉,管轄五豐江鄉的車坳、江口、大春坪、聯橋村和新江鄉的小湖村,鄉政府設駐車坳村(贛民字[1995]34號批復)。1995年3月10日,撤銷瑤下鄉建制,將其所轄區域并入泉江鎮(贛民字[1995]35號批復)。
1997年,全縣面積3101.9平方千米,人口49.5萬,轄8個鎮、22個鄉:泉江鎮、碧洲鎮、雩田鎮、草林鎮、堆子前鎮、左安鎮、高坪鎮、大汾鎮、珠田鄉、巾石鄉、枚江鄉、盆珠鄉、上坑鄉、橫嶺鄉、衙前鄉、雙橋鄉、新江鄉、五斗江鄉、禾源鄉、西溪鄉、南江鄉、黃坑鄉、揚芬鄉、湯湖鄉、滁洲鄉、七嶺鄉、戴家埔鄉、營盤圩鄉、車坳鄉、大坑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506955人;其中:泉江鎮76846人、雩田鎮46528人、草林鎮29429人、碧洲鎮12442人、堆子前鎮19350人、左安鎮22316人、高坪鎮14651人、大汾鎮29297人、珠田鄉20286人、巾石鄉23282人、盆珠鄉13511人、上坑鄉5850人、大坑鄉14868人、枚江鄉19119人、橫嶺鄉6651人、衙前鄉12098人、雙橋鄉6245人、新江鄉10569人、五斗江鄉12700人、禾源鄉20576人、西溪鄉14340人、南江鄉10703人、黃坑鄉16964人、揚芬鄉848Z人、湯湖鄉16230人、滁洲鄉5645人、七嶺鄉5424人、戴家埔鄉7854人、營盤圩鄉4699人。
2000年12月29日,撤銷車坳鄉,將其所轄車坳、聯橋行政村劃歸五斗江鄉,小湖行政村劃歸新江鄉(贛民字[2000]396號批復)。至此,全縣轄8個鎮、21個鄉。
2001年12月3日,撤銷盆珠鄉、上坑鄉,劃歸泉江鎮;撤銷橫嶺鄉,劃歸雩田鎮;撤銷滁洲鄉,劃歸大汾鎮;撤銷七嶺鄉,劃歸戴家埔鄉,鄉政府駐地遷至托里;撤銷揚芬鄉,劃歸左安鎮;撤銷禾源鄉、衙前鄉、湯湖鄉,設立禾源鎮、衙前鎮、湯湖鎮(贛民字[2001]569號批復)。
2002年底,遂川縣轄11個鎮、12個鄉,10個居委會、379個行政村。2003年底,全縣總人口52.2萬人。2005年末全縣戶籍總人口為530359人,其中鄉村人口48930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