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寧,清末設治,以其地居寧古塔東部而得名。清代屬寧古塔副都統轄區。光緒七年(1881年),寧古塔副都統派員于三岔口地方設招墾局,招民墾荒。光緒十五年(1889年),將招墾局改為招墾總局。光緒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1903年1月11日),清廷批準,撤銷招墾總局,于三岔口地方設置綏芬廳。宣統元年四月十五日(1909年6月2日)批準,將綏芬廳升改綏芬府,移駐寧古塔城,另于三岔口設置東寧廳,隸屬吉林省東南路道。
1913年3月,將東寧廳改為東寧縣,1914年6月隸屬吉林省延吉道。1929年2月,撤銷道區,由吉林省直轄。時為三等縣,全縣總人口3.3萬人。東北淪陷后,初隸吉林省,1934年12月改隸濱江省,1937年7月劃歸新設之牡丹江省管轄。1939年6月1日,將東寧縣北部和穆棱縣細鱗河地區劃出,設置綏陽縣(縣政府駐綏陽鎮),同時將東寧縣城移至小城子,改為東寧街。1943年10月后,先后改隸東滿總省和東滿省。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后,初隸綏寧省,后改隸牡丹江專區,再改隸牡丹江省。1948年7月,劃歸松江省管轄。同年10月4日,松江省政府決定,撤銷綏陽縣,并入東寧縣,縣政府移駐綏芬河鎮。
綏陽縣,清末屬綏芬廳“講禮社”管轄范圍,中華民國初期隸屬東寧縣第六區管轄。東北淪陷后,歸東寧縣第四區管轄,后劃歸小綏芬河保。1938年偽東寧縣公署于小綏芬河北岸設立辦事處,地當“小綏芬河之陽”,遂命名綏陽辦事處。1939年6月1日,偽滿決定,劃出東寧縣北部和穆棱縣細鱗河地區,設置綏陽縣,偽縣公署駐綏陽街,隸屬牡丹江省管轄。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后,始隸綏寧省管轄,后隸牡丹江專區及牡丹江省。1948年7月,撤銷牡丹江省,改隸松江省管轄。1948年10月4日,松江省政府發布通令,決定撤銷綏陽縣,并入東寧縣。
1952年4月28日,松江省政府批準,將東寧縣政府遷回東寧鎮。1954年8月,松、黑兩省合并后,劃歸黑龍江省管轄。1956年3月,劃歸新設立的牡丹江專區(1967年改為牡丹江地區)。1975年8月15日,國務院批準,將綏芬河鎮劃出改設綏芬河市(縣級)。1983年9月3日,撤銷牡丹江地區,改由牡丹江市領導。
1992年末,東寧縣位于黑龍江省東南部。黑龍江省邊境縣之一。東與俄羅斯分界,國界線長179千米;南、西南與吉林省琿春市、汪清縣接壤;西、北與穆棱縣毗連,綏芬河市夾在東北境中部。全境南北長156千米,東西寬75.5千米,總面積7529平方千米。總人口20.2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36萬人;少數民族人口1.33萬人,主要是朝鮮族和苗族。轄6鎮、4鄉。縣政府駐地東寧鎮。(以上摘自《黑龍江省志·地名錄》,有改動)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207012人,其中:東寧鎮65050人,三岔口鎮16851人,大肚川鎮22067人,老黑山鎮14409人,道河鎮9114人,綏陽鎮24192人,金廠鄉9814人,細鱗河鄉8477人,黃泥河鄉1202人,南天門鄉10570人,綏陽林業局2526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