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為焉耆國地。也有說“焉耆”源于“員渠”。清乾隆年間將焉耆改名“喀喇沙爾”意為雄偉、神圣的城。光緒年間又恢復了古地名。《大唐西域記》作阿耆尼,系焉耆的梵語化地名,梵語意為“火”。
公元前五世紀即為西域三十六國之一。漢神爵二年(公元前六十年)焉耆歸屬西域都護府,國都為員渠城。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年)置焉耆鎮,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年)設焉耆都督府,屬安西都護府。宋屬高昌回鶻及西遼。元代屬別失八里,名亦力巴力。明朝又稱察理什。清乾隆二十二年間焉耆改為“喀喇沙爾”,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設喀喇沙爾辦事大臣,光緒八年(1882年)置喀喇沙爾直隸廳,光緒十四年(1898)改為焉耆府。
民國二年(1913年)置焉耆縣,屬焉耆府。民國九年(1920年)焉耆府改焉耆道,1928年改為焉耆行政區,1943年改焉耆專區。1954年3月成立焉耆回族自治縣,隸屬巴州,自治州政府駐焉耆,1960年州政府由焉耆遷庫爾勒。
1996年,焉耆回族自治縣轄1個鎮、7個鄉:焉耆鎮、四十里城子鄉、七個星鄉、包爾海鄉、查汗來開鄉、北大渠鄉、永寧鄉、五號渠鄉。
2000年,焉耆回族自治縣轄3個鎮、5個鄉。第五次人口普查,焉耆回族自治縣常住總人口117529人,其中:焉耆鎮29000人、七個星鎮12629人、永寧鎮18235人、北大渠鄉 9026人、五號渠鄉14791人、四十里城子鄉8722人、查汗采開鄉5841人、包爾海鄉6614人、王家莊牧場1221人、蘇海良種場1555人、兵團27團9895人。
2003年,焉耆回族自治縣總面積2429.32平方千米,總人口124724人,轄4鎮4鄉:焉耆鎮、七個星鎮、永寧鎮、四十里城子鎮、北大渠鄉、五號渠鄉、包爾海鄉、查汗采開鄉。縣政府駐焉耆鎮。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焉耆回族自治縣常住總人口127628人,其中:焉耆鎮37649人,七個星鎮13352人,永寧鎮16955人,四十里城子鎮8908人,北大渠鄉10204人,五號渠鄉18159人,查汗采開鄉4513人,包爾海鄉5847人,王家莊牧場1642人,蘇海良種場1771人,兵團二十七團862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