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是以縣境內的含山(又名橫山)命名。據《清一統志》:含山“在含山縣西三十里,崔嵬雄峻,群山列峙,勢若吞含。(唐)因以名縣。”一說是縣城周圍環山,故名含山。
漢為歷陽縣地。唐武德六年(623)析歷陽縣西部置含山縣。武德八年(625年)縣廢。武后長安四年(704年)復置,更名武壽縣。神龍元年(705年),復名含山縣。明初裁革歷陽、烏江、含山三縣,存和州,含南一部分屬無為州。洪武十三年(1380年)十一月復置含山縣,屬和州。
1949年1月21日含城解放,含山屬江淮解放區第五專區。同年6月,改屬皖北行署巢湖專區。1952年1月30日屬安徽省蕪湖專區。1958年12月15日與和縣合并為和含縣,縣治設歷陽鎮,屬馬鞍山市,1959年4月屬蕪湖專區。1959年6月1日,含山、和縣分開,恢復原建制。1965年7月28日屬巢湖專區(后改為地區、地級市)。2011年,原地級巢湖市管轄的含山縣劃歸馬鞍山市管轄。
1996年,含山縣面積1028平方千米,人口42萬人,轄8鎮6鄉:環峰鎮、東關鎮、運漕鎮、仙蹤鎮、清溪鎮、林頭鎮、銅閘鎮、陶廠鎮、駱集鄉、謝集鄉、張公鄉、姚廟鄉、鉅興鄉、東山鄉。縣政府駐環峰鎮。1998年末,撤銷駱集鄉,設立河劉鎮。調整后,含山縣轄9個鎮、5個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405070人,其中:環峰鎮70838人,運漕鎮37903人,東關鎮24037人,銅閘鎮29631人,陶廠鎮32937人,林頭鎮50457人,清溪鎮31618人,仙蹤鎮24053人,河劉鎮19453人,謝集鄉21917人,姚廟鄉16510人,巨興鄉17481人,張公鄉11798人,東山鄉16437人。
2001年8月,含山縣面積1045平方千米,轄9個鎮、5個鄉:環峰鎮、運漕鎮、東關鎮、銅閘鎮、陶廠鎮、清溪鎮、仙蹤鎮、河劉鎮、林頭鎮;謝集鄉、張公鄉、東山鄉、姚廟鄉、巨興鄉。共有221個村委會、17個居委會。
2004年,含山縣鄉鎮由14個調整為10個,謝集鄉更名為昭關鄉。2004年底,轄9個鎮、1個鄉:環峰鎮、仙蹤鎮、清溪鎮、林頭鎮、東關鎮、運漕鎮、銅閘鎮、陶廠鎮、河劉鎮、昭關鄉。含山縣9個鎮、1個鄉。9個鎮:環峰鎮、運漕鎮、東關鎮、銅閘鎮、陶廠鎮、林頭鎮、清溪鎮、仙蹤鎮、河劉鎮;1個鄉:昭關鄉。
2005年,含山縣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巢湖市人民政府12月7日批準巢政秘[2005]70號),將原10個鄉鎮調整為8個鎮,具體為:一、撤銷河劉鎮、東關鎮。二、調整仙蹤鎮、林頭鎮的行政區域。(一)林頭鎮:將原東關鎮整建制并入。調整后林頭鎮轄5個居委會、20個村委會,面積151.5平方千米,人口7.66萬人。鎮政府駐林頭(原林頭鎮政府駐地)。(二)仙蹤鎮:將原河劉鎮整建制并入。調整后仙蹤鎮轄3個居委會、24個村委會,面積182.5平方千米,人口6.45萬人。鎮政府駐仙蹤(原仙蹤鎮政府駐地)。三、撤銷昭關鄉,以原昭關鄉的行政區域設立昭關鎮,實行鎮管村(居)體制。鎮政府駐謝集(原昭關鄉政府駐地)。四、保留運漕鎮、銅閘鎮、陶廠鎮、環峰鎮、清溪鎮等5個鎮。
2006年3月16日,巢湖市人民政府《關于同意居巢區與含山縣部分行政區域調整的批復》(巢政秘[2006]15號):經請示省政府同意,省民政廳已作出批復(民地字[2006]42號),現通知如下:同意將含山縣清溪鎮湯卞山村委會和三星村委會的趙莊、石羅堡2個村民小組,景林村委會的新村、林莊、方莊、景坳鄭4個村民小組劃歸居巢區半湯街道辦事處管轄。并將趙莊、石羅堡、新村、林莊、方莊、景坳鄭6個村民小組并入湯卞山村委會。調整后的含山縣清溪鎮轄清溪、巨興2個居委會和新興、橫龍、青橫、蒼南、皖山、白衣、佛慧、周崗、清溪、興隆、董城、景林、半湖、三星、姚壟、土龍、太平、巨興、丁塘、馬橋、四橋、白馬、巧脈23個村委會,面積144平方千米,人口4.87萬。鎮政府仍駐清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