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城古稱澤州。秦漢稱高都縣,北魏置建州、高都郡。隋開皇三年置澤州,開皇十八年改縣為丹川縣。唐貞觀元年始稱晉城縣,建澤州于晉城。明代藎城縣并入澤州,清改名風臺縣,民國元年復稱晉城縣。
建國后,山西劃為7個專區,南5縣歸長治專署管轄。1958年并大縣,將晉城、高平、陵川3縣為晉城縣,并沁水、陽城2縣為陽城縣。1961年恢復5縣制。1971年晉東南專區改為晉東南地區,南5縣一直屬于專區、地區管轄。1983年7月,改晉城縣為縣級晉城市。1985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撤消晉東南地區,成立省轄地級市晉城市,實行市管縣新體制,以原晉城市(分為城郊兩區,郊區即現在的澤州縣)、高平、陽城、沁水、陵川4縣為所屬行政區。
1985年4月30日,國務院批準(國函[1985]62號)(1)撤銷晉東南地區,實行市管縣體制。(2)晉城市升為地級市,并設立城區、郊區。將原晉東南地區的沁水、陽城、高平、陵川4縣劃歸晉城市管轄。(3)將原晉東南地區的襄垣、屯留、平順、黎城、壺關、長子、武鄉、沁縣、沁源9縣劃歸長治市管轄。
?年,轄2區4縣,計29鎮87鄉,5個街道辦事處。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按當時行政區劃):晉城市 2160984 城區 304221 沁水縣 211440 陽城縣 406708 陵川縣 249782 澤州縣 517162 高平市 471671
2001年,全市面積9490平方千米,總人口210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72.5萬人。調整前為36鎮79鄉共有115個鄉鎮,鄉鎮平均人口1.57萬人,平均面積82.08平方千米。5000人以下的鄉鎮13個(人口在2000人以下的鄉鎮2個,分別是沁水縣的下川鄉、陵川縣的馬武寨鄉);人口在0.5-1.0萬人的鄉鎮29個;人口在1.0-1.5萬人的鄉鎮24個;人口在1.5-2.0萬人的鄉鎮19個;人口在2.0-3.0萬人的鄉鎮19個;人口在3.0-5.0萬人的鄉鎮9個;人口在5萬人以上的鄉鎮2個(澤州縣的巴公鎮和陽城縣的城關鎮)。 調整后為48鎮26鄉共74個鄉鎮,鄉鎮平均人口2.44萬人,平均面積127.7平方千米。 城區由5街道3鄉調整為7街道1鎮。高平市由9鎮13鄉調整為9鎮4鄉,鄉鎮平均人口3.69萬,平均面積72.76平方千米。澤州縣由10鎮16鄉調整為14鎮3鄉,鄉鎮平均人口3.02萬,平均面積119平方千米。陽城縣由8鎮17鄉調整為10鎮7鄉,鄉鎮平均人口2.33萬人,平均面積115.77平方千米。沁水縣由4鎮17鄉調整為7鎮7鄉,鄉鎮平均人口1.39萬人,平均面積189.64平方千米。陵川縣由5鎮13鄉調整為7鎮5鄉(本站注:實際上是9鎮3鄉),鄉鎮平均人口2.09萬人,平均面積146.43平方千米。
晉城市轄城區、高平市和澤州、陽城、陵川、沁水四個縣。共74個鄉鎮、 10個辦事處、54個城市居委、2432個行政村。總面積9490平方千米,總人口208萬。平均每平方千米210人。農業人口約占84%,非農業人口占16%。
?年,轄城區、澤州、高平、陽城、陵川和沁水六縣(市、區),48鎮、26鄉、lO個街道辦事處,2327個村(居)委。總面積9490平方千米,人口219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