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屯”是蒙古語“kuytun”的譯音,意為“極冷”,始見于《元史》“奎騰”這個地名,此名源自奎屯河。相傳成吉思漢西征時,軍隊夜宿于此,正值寒冬,兵士口呼“奎屯”,因此得名。突厥語稱此地為“喀拉蘇”意為“黑水”,泉水之意。
奎屯一帶在公元前三世紀我國秦代時,是塞種人的牧地,后為月氏牧地、烏孫牧地。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立政權機構——西域都護府,古代新疆(西域),包括奎屯,正式列入中國版圖。兩晉、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奎屯先后為悅般,北魏、柔然、突厥屬地。隋代,奎屯屬西突厥鐵勒部;唐朝時隸屬于北庭都護府下的昆陵都督府。五代十國時,奎屯屬九姓烏護和契丹族遼國。元太祖成吉思汗時(1206-1227年),奎屯為蒙古族曲兒只地;元大德十年至至順元年(1306-1330年),屬察合臺后王封地。清代屬庫爾喀喇烏蘇管轄,為厄魯特蒙古的牧地。光緒十年(1884年)新疆正式建立行省,天山南北的軍臺、營塘一律改為驛站,專門從事軍政公義信息的傳遞;奎屯驛是其中之一。
民國2年(1913年),奎屯為烏蘇縣屬地,稱奎屯莊(為烏蘇縣九莊之一),其所轄區域是“東界四十里井子及雙石壘,西界奎屯河壩,南界南山,北界六十戶葦湖”。民國34年(1945年),“三區”革命軍突破國民黨軍第三道防線,攻占烏蘇、奎屯、獨山子一帶;“三區”革命臨時政府在烏蘇縣下設4個千戶長(哈語:門拜克),其中有奎屯千戶長(駐地在八十四戶轉彎湖),管轄奎屯、巴音溝、九間樓、皇宮、八十四戶等五個百戶長(哈語:玉茲拜克)。民國37年(1948年)在奎屯設立保安派出所。
1950年8月,烏蘇縣根據上級指示改千戶長、百戶長制度為區、鄉制,奎屯成為烏蘇縣第二區第一鄉,下轄黃溝、塔什奎屯、喀拉蘇、店奎屯、開干其等5個自然村。1954年3月,烏蘇縣再次調整行政區劃;奎屯成為第一區第一鄉。1957年初,奎屯鄉、八十四戶鄉、九間樓鄉合并為幸福鄉。1957年3月,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農七師師部由炮臺遷至奎屯。
1958年7月,奎屯從烏蘇縣版圖析出,劃歸克拉瑪依市管轄。1975年3月2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撤銷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農七師隨之撤銷,其農牧團場和工礦企業分別由所在地方管轄。
1975年8月29日,國務院批準奎屯成立縣級市,直屬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管轄。9月10日,奎屯市宣布成立,由克拉瑪依市析出。同時,伊犁州黨政機關由伊寧市遷至奎屯市,奎屯市成為伊犁州首府。1978年7月,在原農七師奎屯地區場(廠)礦企業的基礎上成立伊犁州奎屯農墾局。1979年10月,伊犁州黨政機關遷回伊寧市。之后,州黨委決定奎屯市和奎屯農墾局合署辦公,實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統一領導,分別核算”的體制,雙方領導互相兼職。
1981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恢復新疆生產建設兵團。1982年4月在伊犁州奎屯農墾局基礎上恢復農七師;12月30日伊犁州黨委發出《關于奎屯市黨政機構單設的通知》:“現在兵團已經恢復,原奎屯農墾局已不存在,市、局領導互相兼任的領導職務,自然免除。”1983年1月,奎屯市革命委員會改為奎屯市人民政府,奎屯市與農七師體制分開,市委、市政府機構單設,直屬伊犁州管轄。
1997年,奎屯市面積1036平方千米,人口24萬,市區人口0.95萬。轄5個街道:團結路街道、火車站街道、烏魯木齊東路街道、北京路街道、烏魯木齊西路街道。市政府駐團結街道。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奎屯市常住總人口285299人,其中:團結路街道37961人、烏魯木齊東路街道19656人、北京路街道32778人、烏魯木齊西路街道12379人、火車站街道7119人、開干齊鄉483人、車排子兵團123團23973人、高泉兵團124團20167人、柳溝兵團12522288人、科克蘭木12615161人、蘇興灘兵團127團16790人、前山兵團128團14457人、五五兵團129團16223人、六十戶兵團130團20143人、喀拉蘇兵團131團19151人、風城兵團137團6570人。
2003年,奎屯市總面積1171.42平方千米,總人口295521人。轄5個街道、1個鄉:烏魯木齊東路街道、烏魯木齊西路街道、團結路街道、北京路街道、火車站街道、開干齊鄉。市政府駐市區團結廣場。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奎屯市常住總人口166261人,其中:團結路街道30012人,烏東路街道20010人,北京路街道47576人,烏魯木齊西路街道8991人,火車站街道7706人,開干齊鄉1591人,兵團一三一團24154人,天北新區2622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