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因縣城所在地兩山夾水,澗水清澈見底而得名。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今縣境設朔方縣,后多次更名移址。西魏大統初于今縣西北折家坪附近設綏德郡,大統十二年(546年)置綏德縣為郡治。隋開皇三年(583年)郡廢,隋末縣廢。唐武德二年(619年)復置。貞觀年間筑寬州城。五代時縣廢。
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于秀延水東岸寬州舊城筑城(即今址),因秀延水宋時一名清澗水,賜名清澗城。據《寰宇通志》:“宋置為清澗城,取清澗川為名。”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于城設清澗縣,屬綏德州【一說,宋康定元年改寬州為青澗(縣),明洪武四年改為清澗縣】。明、清先后隸屬綏德州、延安府。
1914年屬榆林道。1928年直屬省。1935年1月成立清澗縣工農蘇維埃政府。1940年2月成立清澗縣人民政府,屬陜甘寧邊區綏德分區。1950年屬綏德專區。1956年9月屬榆林專區。1958年12月撤銷清澗縣,轄地并入綏德縣,清澗改稱中心鄉。1961年10月復設清澗縣。1969年屬榆林地區。1999年屬榆林市。
1991年,清澗縣面積1841.48平方千米,人口19.3萬人。轄秀延、解家溝、師家園則、高杰村等4鎮14鄉,641個行政村。縣政府駐秀延鎮。
1997年,玉家河鄉改為玉家河鎮,李家塔鄉改為李家塔鎮,店由溝鄉改為店家溝鎮,高杰村鄉改為高杰村鎮。調整后,清澗縣面積1881平方千米,人口20萬人,轄8個鎮、10個鄉:秀延鎮、折家坪鎮、石嘴驛鎮、高杰村鎮、玉家河鎮、解家溝鎮、店則溝鎮、李家塔鎮、師家園則鄉、下廿里鋪鄉、樂堂堡鄉、郝家墕鄉、東拉河鄉、二郎山鄉、寨溝鄉、石盤鄉、老舍窠鄉、雙廟河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清澗縣常住總人口176644人,其中:秀延鎮16590人、石嘴驛鎮12000人、折家坪鎮14832人、玉家河鎮7913人、高杰村鎮10950人、李家塔鎮7528人、店則溝鎮9591人、解家溝鎮7147人、郝家墕鄉6868人、樂堂堡鄉8339人、師家園則鄉22970人、下廿里鋪鄉10268人、雙廟河鄉9938人、老舍窠鄉10267人、東拉河鄉6095人、二郎山鄉5135人、寨溝鄉3571人、石盤鄉6642人。
2001年,秀延鎮、師家園則鄉合并為寬州鎮,撤銷東拉河鄉并入李家塔鎮,撤銷寨溝鄉并入解家溝鎮。2001年底,清澗縣轄8個鎮、7個鄉:寬洲鎮、石嘴驛鎮、折家坪鎮、玉家河鎮、高杰村鎮、李家塔鎮、店則溝鎮、解家溝鎮、郝家墕鄉、樂堂堡鄉、下廿里鋪鄉、雙廟河鄉、老舍窠鄉、二郎山鄉、石盤鄉,以及1個街道辦事處,下設640個行政村、6個居委會。全縣共有59233戶、210315人,其中農業人口19.1萬人,非農業人口1.93萬人。
2003年,清澗縣轄寬州鎮、石嘴驛鎮、折家坪鎮、玉家河鎮、高杰村鎮、李家塔鎮、店則溝鎮、解家溝鎮8個鎮和郝家墕鄉、樂堂堡鄉、下廿里鋪鄉、雙廟河鄉、老舍窠鄉、二郎山鄉、石盤鄉7個鄉,640個行政村、4個社區。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清澗縣常住總人口128938人,其中:寬州鎮44963人,石咀驛鎮7341人,折家坪鎮9563人,玉家河鎮5232人,高杰村鎮7611人,李家塔鎮7615人,店則溝鎮5704人,解家溝鎮7024人,郝家墕鄉3842人,樂堂堡鄉5556人,下廿里鋪鄉5547人,雙廟河鄉5139人,老舍窠鄉5446人,二郎山鄉3314人,石盤鄉5041人。
2011年,撤銷二郎山鄉并入解家溝鎮,撤銷郝家墕鄉并入石嘴驛鎮,撤銷樂堂堡鄉并入寬州鎮。調整后,清澗縣轄8個鎮、4個鄉:寬洲鎮、石嘴驛鎮、折家坪鎮、玉家河鎮、高杰村鎮、李家塔鎮、店則溝鎮、解家溝鎮、下廿里鋪鄉、雙廟河鄉、老舍窠鄉、石盤鄉。
2012年末,清澗縣面積1849.5平方千米,戶籍人口220298人,常住人口12.63萬人。2013年末,清澗縣轄8個鎮、4個鄉,共有4個社區、640個行政村,縣政府駐寬州鎮。
2015年,撤銷下廿里鋪鄉、雙廟河鄉,合并設立下廿里鋪鎮;撤銷老舍窠鄉,并入玉家河鎮;撤銷石盤鄉,并入解家溝鎮。調整后,清澗縣轄9個鎮:寬洲鎮、石嘴驛鎮、折家坪鎮、玉家河鎮、高杰村鎮、李家塔鎮、店則溝鎮、解家溝鎮、下廿里鋪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