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境內唐高宗與武則天合葬的乾陵得名。西周為王畿地。戰國為秦國好畤邑。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置好畤縣(在今城關鎮東8里的好畤村)。秦朝屬內史,西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屬右扶風。東漢省,西晉元康中復設,治遷今好畤村東南2里,屬扶風國。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分好畤縣漠谷河西部析置莫西縣,治今乾縣西北,好畤縣為扶風郡治,莫西縣屬武功郡。北周建德三年(574年)省好畤縣入莫西縣,屬扶風郡。隋開皇十八年(598年)莫西縣改稱好畤縣,大業三年(607年)省入上宜縣。
唐武德二年(619年)再置好畤縣,屬雍州;貞觀二十一年(647年)移治于今永壽縣西南好畤河鎮。文明元年(684年)析好畤、醴泉等五縣地于今城關鎮設奉天縣,屬京兆府;因唐高宗葬縣北之梁山,謂“乾陵”,遂更縣名為“奉天”,以奉祀乾陵。興元元年(784年)升奉天為赤縣,由京都直轄。乾寧二年(895年)在奉天城置乾州。
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廢乾州,政和七年(1117年)又以奉天縣置醴州,金天德三年(1151年)復為乾州。蒙古至元元年(1264年)撤銷奉天縣,轄地由乾州直轄;五年又將好畤縣廢入乾州。清雍正三年(1725年)升乾州為直隸州。
1913年撤州設乾縣。1914年屬關中道。1928年直屬省。1949年屬邠縣分區。1950年屬寶雞專區。1956年直屬省。1958年底,禮泉、永壽兩縣撤銷并入乾縣。1961年,原禮泉、永壽兩縣自乾縣分出,屬咸陽專區。1968年屬咸陽地區。1983年屬咸陽市。
1949年6月,廢除鄉保甲制,實行區鄉村制。乾縣當時沿用民國區劃,改10鄉為10區,改74保為74鄉。新中國成立后,全縣正式組建為10區72鄉,后整編為10區69鄉,區鄉以序數命名。1956年3月,全縣撤區并鄉,10個區只保留臨平、陽峪2區;69個鄉合并為城關、陽洪、靈源、大楊、薛錄、馬連、長留、楊漢、姜村、梁村、大王、漠西、新陽、周城、臨平、乾陵、梁山、吳店、鐵佛、陽峪、峰陽、注泔23個鄉,其中梁山、吳店、鐵佛、峰陽、注泔、陽峪6個鄉歸陽峪區領導;新陽、臨平、周城3個鄉歸臨平區領導;其余14個鄉均由縣直接領導。1958年4月,由臨平、新陽兩鄉分出石牛鄉,由吳店鄉分出關頭鄉,全縣成為25鄉。
1958年9月,全縣在25個鄉、248個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基礎上,成立10個大型人民公社:城關、長留、漠西、乾陵4個鄉組成新華公社;陽洪、靈源、大楊3個鄉組成東風公社;薛祿、大墻、馬連3個鄉組成衛星公社;梁村、大王、姜村、楊漢4個鄉組成紅旗公社;周城、新陽、臨平、石牛4個鄉組成星火公社;梁山、吳店兩鄉組成幸福公社;鐵佛、陽峪兩鄉組成鋼鐵公社;關頭鄉改為春風公社;注泔鄉改為和平公社;峰陽鄉改為峰鋼公社。
1959年1月。新建立的乾縣(大縣)正式成立,下轄23個大公社。原乾縣境內為城關、陽洪、薛祿、梁村、臨平、鐵佛、注泔(包括原禮泉縣石潭、石泉兩鄉)、關頭(包括原永壽縣甘井、儀井兩鄉)、峰陽9個公社(此時原吳店鄉劃歸永壽公社);凡幾個鄉組成的公社,以原鄉為單位,設立管理區,以便領轄全社。1961年,原禮泉、永壽兩縣自乾縣分出;乾縣境內的9個公社調整為23個人民公社,下轄305個大隊、1928個生產隊;同年,還另設有城關管理區,專管城鎮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