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為雍州地。西周為矢國地。東周為秦國地。秦為汧縣(治在今隴縣)地。西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六月分汧縣置隃麋縣,以城東周代名澤定名,故城在今千川村。王莽新朝(公元8年)改隃麋縣為扶亭縣。東漢初改渝麇縣。晉初渝麇縣并入汧縣。
北魏孝昌二年(526年)分汧縣所屬原隃麋縣地,于長蛇川置長蛇縣(縣治在今寶雞香泉鎮)。北周天和五年(570年)分長蛇縣原隃麋縣東部地置汧陽縣,治所初在西魏時的馬牢城(今千陽暉川河灘)。據《太平寰宇記》:“以在汧山之陽為名。”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將麟游縣雪白里(今高崖、普社兩鄉地)劃歸汧陽縣。
1957年8月24日,將麟游縣后坡溝村6戶180畝土地劃屬汧陽縣。1958年12月撤銷汧陽縣建置,屬地歸并隴縣【國務院11月21日決定,陜西省人民委員會12月1日通知】。1961年9月10日復置汧陽縣。1964年10月簡化為千陽縣。1969年屬寶雞地區。1971年屬寶雞市。
1996年,千陽縣面積996.5平方千米,人口約12.5萬人。轄1鎮13鄉:城關鎮、崔家頭鄉、沙家坳鄉、南寨鄉、紅峰鄉、文家坡鄉、張家塬鄉、柿溝鄉、水溝鄉、寇家河鄉、草碧鄉、上店鄉、高崖鄉、普社鄉。縣政府駐城關鎮。
1997年,崔家頭鄉改為崔家頭鎮,南寨鄉改為南寨鎮,張家塬鄉改為張家塬鎮,水溝鄉改為水溝鎮,草碧鄉改為草碧鎮。調整后,全縣轄6個鎮、8個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千陽縣常住總人口121532人,其中:城關鎮24120人,崔家頭鎮8119人,南寨鎮20155人,張家塬鎮11488人,水溝鎮9315人,草碧鎮5517人,紅峰鄉3466人,沙家坳鄉4450人,文家坡鄉9772人,柿溝鄉9474人,寇家河鄉8838人,上店鄉1904人,普社鄉3016人,高崖鄉1898人。
2001年,撤銷紅峰鄉并入城關鎮,撤銷上店鄉并入草碧鎮,撤銷普社鄉并入高崖鄉。
2009年末,千陽縣人口132055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7433人。轄6個鎮、5個鄉:城關鎮、崔家頭鎮、南寨鎮、張家塬鎮、水溝鎮、草碧鎮、沙家坳鄉、文家坡鄉、柿溝鄉、寇家河鄉、高崖鄉。共有2個社區、98個行政村。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千陽縣常住總人口123959人,其中:城關鎮35511人,崔家頭鎮8020人,南寨鎮20234人,張家塬鎮8898人,水溝鎮9220人,草碧鎮5938人,沙家坳鄉4402人,文家坡鄉8190人,柿溝鄉9084人,寇家河鄉10436人,高崖鄉4026人。
2011年,撤銷沙家坳鄉并入南寨鎮,撤銷寇家河鄉并入草碧鎮,撤銷文家坡鄉劃歸張家塬鎮和城關鎮,撤銷柿溝鄉設立柿溝鎮,撤銷高崖鄉設立高崖鎮。調整后,千陽縣轄8個鎮:城關鎮、崔家頭鎮、南寨鎮、張家塬鎮、水溝鎮、草碧鎮、柿溝鎮、高崖鎮。
2012年末,千陽縣面積998.6平方千米,戶籍人口133507人,常住人口12.46萬人。2013年末,千陽縣轄8個鎮,共有2個社區、98個行政村,縣政府駐城關鎮。
2015年,撤銷柿溝鎮,并入水溝鎮。調整后,千陽縣轄7個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