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渡古名勃弄川。《蠻書·六賧第五》有“白崖城在勃弄川…大歷七年(772)閣羅鳳新筑也…川東西二十余里,南北百余里”的記載。
西漢屬益州郡云南縣地。東漢屬益州永昌郡云南縣地。三國蜀漢屬益州云南郡云南縣地。西晉至南朝梁屬寧州云南郡云南縣地。北朝周屬南寧州。隋屬南寧州總管府。唐初屬劍南道姚州。唐開元二十六年(738),今彌渡屬南詔國勃弄賧,治地白巖。后歷經“大長和國”、“天興國”、“大義寧國”,今彌渡建置因襲南詔稱勃弄賧。后晉天福二年(937),今彌渡屬大理國天水郡(郡治今大理鳳儀鎮)。
元憲宗三年(1253),彌渡隸屬大理下萬戶府趙賧千戶所。至元十一年(1273)改置建寧縣,治地白巖,屬大理路趙州。至元二十五年(1288)革建寧縣省入趙州。明洪武十五年(1382),彌渡地方置定西嶺巡檢司,迷渡市(即彌渡街)設巡檢司,屬大理府趙州所轄。清沿明置,彌渡地方設白崖巡檢司、彌渡市巡檢司,今彌渡分隸于大理府趙州、云南縣、蒙化廳。雍正九年(1731),裁白崖巡檢,移大理府南關分府通判駐彌渡,為彌渡市督捕通判,署址彌城西街。
民國元年(1912)5月,設立彌渡縣,以趙州九里全境,蒙化三約六約,祥云云白川地計11127戶,66755人建置彌渡縣,改通判署為縣公署,屬蒙化廳轄。民國2年(1913),彌渡縣屬滇西道。民國3年(1914)屬騰越道。民國18年(1929),彌渡縣直屬省。民國37年(1948),屬云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區(駐大理縣)。民國38年(1949),屬云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區(駐姚安縣)。
1949年4月18日,彌渡解放。同年成立彌渡縣臨時政務委員會,行使縣政權力。1950年1月1日彌渡縣人民政府成立,屬滇西人民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1950年3月1日,屬大理專區。1956年,屬大理州。1960年9月13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103次會議通過:撤銷賓川、彌渡2縣,將原賓川、彌渡2縣的行政區域并歸祥云縣(1958年撤并),祥云縣屬大理州管轄。
1962年3月27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115次會議決定:恢復彌渡縣,以合并于祥云縣的原彌渡縣行政區域為彌渡縣的行政區域,彌渡縣屬大理州管轄。1968年3月,彌渡縣人民委員會改為“彌渡縣革命委員會”。1981年3月,恢復彌渡縣人民政府。
1996年,彌渡縣面積1525平方千米,人口約29.2萬人。轄1個鎮、7個鄉、1個民族鄉:彌城鎮、紅巖鄉、新街鄉、太花鄉、苴力鄉、密祉鄉、寅街鄉、德苴鄉、牛街彝族鄉。縣政府駐彌城鎮。1999年,新街鄉改建新街鎮。2000年,寅街鄉、紅巖鄉撤鄉設鎮。至此,彌渡縣轄4個鎮、4個鄉、1個民族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彌渡縣常住總人口296860人,其中:彌城鎮19940人,紅巖鎮47298人,新街鎮47554人,寅街鎮43331人,太花鄉56258人,苴力鄉23387人,密祉鄉15291人,德苴鄉23881人,牛街彝族鄉19920人。
?年,苴力鄉撤鄉設鎮。2001年,全縣轄5個鎮、3個鄉、1個民族鄉:彌城鎮、新街鎮、紅巖鎮、寅街鎮、苴力鎮、太花鄉、德苴鄉、密祉鄉、牛街彝族鄉。
2005年,彌渡縣撤銷太花鄉,其行政區域并入彌城鎮管轄,鎮政府駐原彌城鎮政府駐地(省政府2005年10月24日批準)。
2006年末,全縣總面積1523.43平方千米,總人口320611人。轄5個鎮、2個鄉、1個民族鄉,即彌城鎮、紅巖鎮、新街鎮、寅街鎮、苴力鎮、密祉鄉、德苴鄉、牛街彝族鄉。共有4個居委會、85個行政村。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彌渡縣常住總人口313156人,其中:彌城鎮89144人,紅巖鎮46607人,新街鎮49446人,寅街鎮43993人,苴力鎮25241人,密祉鄉15489人,德苴鄉23348人,牛街彝族鄉19888人。2013年末,全縣面積1523.43平方千米。總人口32.9萬人。
2014年,撤銷密祉鄉,設立密祉鎮;調整后,全縣轄6個鎮、2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彌城鎮、紅巖鎮、新街鎮、寅街鎮、苴力鎮、密祉鎮、德苴鄉、牛街彝族鄉。同年,彌城鎮、紅巖鎮被列為全國重點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