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置定遠縣,《尚書》為髳人之地,諸葛亮經此,號為牟州。唐為髳州,亦名牟州。1914年,取古地名“牟州”“定遠”首字,更名為“牟定縣”。
西漢屬益州郡,東漢屬益州益州郡,三國蜀漢為益州云南郡。晉屬寧州云南郡,東晉至南朝梁屬寧州,為爨氏大族所據。北朝周屬南寧州,隋屬南寧州總管府。唐武德四年(621)為西濮州南寧都督府,貞觀十一年(637)改屬髦州,貞觀二十二年(648)又屬傍州,唐南詔乾符六年(879)以后,屬弄棟節度所轄。宋大理國時稱牟州,屬威楚府,宋大理國高升泰時稱黃蓬箐。元憲宗四年(1254)立牟州千戶;至元十二年(1275)牟州千戶改置定遠州,牟州千戶屬黃蓬箐百戶(原新甸鄉、江坡鄉)改置南寧縣,隸定遠州;定遠州屬威楚路;不久,即降州為定遠縣,治耐籠城,并將定遠州所領南寧縣(現江坡鎮所轄)并歸定遠縣為鄉。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設定遠御守千戶所,屬楚雄衛;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復設定遠縣,屬楚雄府。清初沿明制,為定遠縣,隸楚雄府;雍正八年(1730)7月,楚雄府屬迤西道(治大理府)。民國初年,為定遠縣,屬滇中道。民國2年(1913)4月,以定遠、廣通兩縣之黑鹽井等地方析置鹽興縣。民國三年(1914)1月,因與安徽、四川、陜西省地名重復,定遠縣更名為牟定縣,屬滇中道。
民國十八年(1929)廢道制,直屬于省。民國35年(1946),屬第八行政督察區(駐姚安縣)。1950年,牟定縣屬楚雄專區。1957年10月18日,國務院批準全體會議第58次會議決定:設置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縣屬楚雄州(楚雄彝族自治州1958年4月15日正式成立)。1958年10月15日,牟定縣并入楚雄縣,為牟定區。1959年11月5日復設牟定縣,屬楚雄彝族自治州。
1997年,牟定縣面積1464平方千米,人口約19萬人。轄2個鎮、8個鄉:共和鎮、新橋鎮、軍屯鄉、蟠貓鄉、戌街鄉、安樂鄉、江坡鄉、新甸鄉、青龍鄉、鳳屯鄉。縣城駐共和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牟定縣常住總人口195322人,其中:共和鎮18472人,新橋鎮29067人,軍屯鄉24933人,蟠貓鄉11763人,戌街鄉16473人,安樂鄉23487人,江坡鄉11390人,新甸鄉28568人,青龍鄉22709人,鳳屯鄉8460人。
2001年末,牟定縣總人口198173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6028人;少數民族人口40313人(其中彝族39704人)。全縣轄2個鎮、8個鄉:共和鎮、新橋鎮、軍屯鄉、蟠貓鄉、戊街鄉、安樂鄉、江坡鄉、新甸鄉、青龍鄉、鳳屯鄉,95個村民委員會,1205個村民小組。
2005年12月12日,云南省政府批準同意牟定縣撤銷青龍鄉,將原青龍鄉所轄的周山、牟尼、龍池、慶豐、共豐5個行政村劃歸共和鎮管轄,將原青龍鄉所轄的田豐、龍豐、牌坊、河節沖4個行政村劃歸鳳屯鄉管轄,并將行政區劃調整后的鳳屯鄉改設為鳳屯鎮,鎮政府駐地搬遷至原鳳屯鄉颯馬場;撤銷新甸鄉,將原新甸鄉所轄的新甸、華星、散花、際盛4個行政村劃歸共和鎮管轄,將原新甸鄉的米村、普村、福龍、民樂、豐樂、高平6個行政村劃歸江坡鄉管轄,并將行政區劃調整后的江坡鄉改設為江坡鎮,鎮政府駐原江坡鄉政府駐地;撤銷軍屯鄉,其行政區域并入共和鎮,共和鎮管轄原共和鎮、軍屯鄉管轄的行政區域范圍和原青龍鄉的周山、牟尼、龍池、慶豐、共豐5個行政村以及原新甸鄉的新甸、華星、散花、際盛4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地不變。
2006年,牟定縣總面積1494平方千米。總人口約20萬人。全縣轄4個鎮、3個鄉:共和鎮、新橋鎮、江坡鎮、鳳屯鎮、蟠貓鄉、戌街鄉、安樂鄉。共有5個居委會、84個行政村。縣政府駐共和鎮。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牟定縣常住總人口208726人,其中:共和鎮81667人,新橋鎮29294人,江坡鎮26447人,鳳屯鎮17514人,蟠貓鄉11756人,戌街鄉17824人,安樂鄉2422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