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天寶元年(742)析江都、六合、高郵三縣地置千秋縣,天寶七年(748)改天長縣。以天長節為名,屬淮南道揚州。據《太平寰宇記》:“唐玄宗開元中以誕辰為長秋節,逐改為天長縣。”《輿地紀勝》:“按《會稽志》云,玄宗初以誕節為千秋節,后改天長地久節。”
南宋屬招信軍。元屬泗州。民國3年6月屬安徽省淮泗道,民國17年8月直隸安徽省。民國21年劃屬第五行政督察區。民國30年劃屬第九行政督察區,民國33年由第五行政督察區代管。
1946年6月29日為紀念已故新四軍副軍長羅炳輝將軍,蘇皖邊區政府將天長縣改名為炳輝縣。同年7月國民黨軍隊占領縣城,仍稱天長縣。1947年,共產黨領導下的天長縣政府恢復,1948年4月與高郵縣合并為天高縣政府,12月18日又改稱炳輝縣,隸屬江淮一分區專員公署。1949年1月天長解放,原高寶縣所屬地域從炳輝縣中劃出,4月炳輝縣劃屬皖北第一區專員公署(6月改屬皖北區滁縣專員公署)。
1956年1月12日屬蚌埠專區。1959年12月5日國務院決定改炳輝縣為天長縣,次年1月5日正式更名為天長縣。1961年3月復屬滁縣專區(1971年3月29日改滁縣地區),1992年為滁州市轄縣。
1993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撤縣設市。為省轄縣級市,由滁州市代管。
1992年撤區并鄉。
1996年,天長市面積1770平方千米,人口57萬,轄4個街道、13個鎮、11個鄉:天長街道、城南街道、永豐街道、橋灣街道、銅城鎮、秦欄鎮、汊澗鎮、大通鎮、楊村鎮、石梁鎮、金集鎮、安樂鎮、冶山鎮、鄭集鎮、張鋪鎮、界牌鎮、平安鎮、仁和集鎮、高廟鄉、新街鄉、龍集鄉、釜山鄉、諭興鄉、蘆龍鄉、萬壽鄉、便益鄉、十八集鄉、關塘集鄉。市府駐天長街道。
1997年,撤銷釜山鄉,設立釜山鎮,鎮人民政府駐釜山。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市總人口590745人,其中:天長街道61773人,城南街道19674人,永豐街道14230人,橋灣街道8820人,銅城鎮25979人,汊澗鎮32000人,秦楠鎮19271人,大通鎮13189人,楊村鎮15531人,石梁鎮15443人,金集鎮21066人,安樂鎮17612人,仁和集鎮15804人,冶山鎮12135人,鄭集鎮21004人,張鋪鎮17997人,界牌鎮14700人,平安鎮14149人,釜山鎮15262人,高唐集鎮10417人,新街鄉13672人,龍集鄉14677人,諭興鄉14650人,十八集鄉13850人,蘆龍鄉9357人,萬壽鄉16880人,便益鄉15855人,關塘集鄉19593人,新華未批鄉8391人,官矯未批鄉11772人,于洼未批鄉10244人,壩田未批鄉9217人,龍崗未批鄉7540人,王店未批鄉9692人,湖濱未批鄉7225人,喬田未批鄉10372人,城東新區11702人。
2001年底,36個鄉鎮(街道)合并為28個鄉鎮(街道)。(本站注:此次調整可能是撤銷8個未批鄉,即辦事處。實際調整時間可能為2001年11月)
2004年底,天長市轄4個街道、16個鎮、8個鄉:天長街道、城南街道、永豐街道、橋灣街道、銅城鎮、汊澗鎮、秦欄鎮、大通鎮、楊村鎮、石梁鎮、金集鎮、安樂鎮、仁和集鎮、冶山鎮、鄭集鎮、張鋪鎮、界牌鎮、平安鎮、釜山鎮、高廟集鎮、新街鄉、龍集鄉、諭興鄉、十八集鄉、蘆龍鄉、萬壽鄉、便益鄉、關塘集鄉。
2007年,天長市進行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將4個街道、16個鎮、8個鄉調整為1個街道、14個鎮:城南街道并入天長街道,永豐街道、橋灣街道合并為永豐鎮,安樂鎮、高廟集鎮并入銅城鎮,釜山鎮并入汊澗鎮,便益鄉并入大通鎮,龍集鄉并入楊村鎮,十八集鄉并入石梁鎮,,諭興鄉并入金集鎮,界牌鎮、蘆龍鄉并入仁和集鎮,關塘集鄉并入冶山鎮 ,平安鎮并入張鋪鎮,新街、萬壽2鄉撤鄉設鎮。同年11月進行村級行政區劃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