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 東晉隆安至元興年間(397—404)置大雷戍。義熙元年(405)始設新冶縣,屬豫州晉熙郡。清乾隆三十三年《望江縣志》載:“皖出鐵,有鐵官。今懷西望北有古冶跡,武昌口有煉成墩,漳湖之表有煉成畈……椅子、磨叉間有坑礦,縣名新冶,職此之由也。”
南朝陳天嘉年間(560—566)升新冶縣為大雷郡,屬江州。隋開皇十一年(591)改大雷郡為義鄉縣,屬熙州。乾隆三十三年《望江縣志》載:“陳、隋間,縣有義士助國平時難,隋文帝旌為義鄉。”開皇十八年(598)改義鄉縣為望江縣,屬同安郡。縣城東南的寶塔河一帶曾是長江故道,登城中缽盂山,可一覽江流之勝,故名望江。
唐武德四年(621)改望江縣為高州,屬舒州同安郡。武德七年改高州為智州,屬淮南道同安郡。至德二年(757)廢智州復望江縣,屬淮南道盛唐郡嚴州。北宋至道初(995—997)望江屬淮南路舒州。政和五年(1115)屬淮西路德慶軍。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望江屬淮西路安慶軍。慶元元年(1195)屬淮西路安慶府。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府為路,望江屬蘄黃宣司安慶路,至元二十三年(1266)廢司置省,望江屬河南江北行省安慶路。明洪武初望江屬南京寧江府,洪武六年(1373)屬南京安慶府。清順治二年(1645)望江屬江南省安慶府。雍正三年(1725),江南省析為安徽省和江蘇省,望江屬安徽省安慶府。
民國元年裁府,望江直屬安徽省。民國3年,屬安徽省安慶道。民國17年廢道,屬安徽省。民國21年屬安徽省第一行政督察區。民國34年屬安徽省安慶專員公署。
1949年3月28日望江解放,屬皖北行政公署安慶專區。1952年皖南、皖北行署并為省,望江屬安徽省安慶專區。1988年地市合并,望江縣屬安慶市管轄。
縣治 宋末兵亂,因縣治地當兵沖,遷治于江南的香口(今東至縣境)。元初,縣尹張魯瞻任期內遷回。民國28年2月20日(農歷正月初二),日本侵略軍占領縣城,縣治遷至長嶺鋪。5月20日因日機襲擊又遷至南西鄉金氏宗祠,民國29年遷泉塘寺,民國30年遷鷓鴣山前的金氏宗祠,民國32年11月再遷老鴉灘的吳氏宗祠,民國34年抗日戰爭勝利后遷回,至今,縣治一直穩定未變。
區劃 1997年,望江縣面積1355平方千米,人口58.2萬,轄9鎮12鄉:雷陽鎮、華陽鎮、賽口鎮、雅灘鎮、長嶺鎮、太慈鎮、漳湖鎮、高土鎮、楊灣鎮、泊湖鄉、沈沖鄉、雷池鄉、涼泉鄉、楊林鄉、新橋鄉、古爐鄉、麥元鄉、金堤鄉、毛安鄉、新壩鄉、蓮州鄉。縣政府駐雷陽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479099人,其中:雷陽鎮51014人,華陽鎮43872人,楊灣鎮26270人,漳湖鎮21644人,賽口鎮15081人,高士鎮23533人,鴉灘鎮24050人,長嶺鎮24222人,太慈鎮35391人,雷池鄉21681人,蓮洲鄉19734人,金堤鄉13681人,新壩鄉20466人,毛安鄉15168人,古爐鄉17091人,麥元鄉16426人,新橋鄉13082人,楊林鄉20841人,泊湖鄉15764人,涼泉鄉18967人,沈沖鄉21121人。
2004年,望江縣將21個鄉鎮調整為8個鎮、2個鄉(安徽省民政廳民地字[2004]221號):將雷陽鎮整建制并入華陽鎮;將沈沖鄉整建制并入太慈鎮;將新壩鄉、毛安鄉整建制并入高士鎮;將金堤鄉整建制并入塞口鎮,鎮政府遷駐張家墩;將麥元鄉、古爐鄉整建制并入鴉灘鎮;將新橋鄉、楊林鄉整建制并入長嶺鎮;將泊湖鄉整建制并入涼泉鄉;將蓮洲鄉整建制并入雷池鄉;保留楊灣鎮、漳湖鎮。同年,將全縣363個行政村并至122個,合并后的村均面積達10平方千米,村均人口達4000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