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修,古艾地,秦隸九江郡。漢高祖六年置海昏縣(縣治設今吳城鎮蘆潭西北1千米處)。南朝宋元嘉二年(425)“廢海昏,移建昌居焉”,改名建昌縣(縣治在今艾城)。元元貞元年(1295)升建昌為州。明朝改稱建昌縣。
民國三年(1914),因與四川省建昌道同名,改為永修縣,因境內修水得名,取其“泮臨修水,永受其利”之意。
1979年,設立城山公社(贛革發[1979]10號)。1987年3月30日,設置南崗鄉、八角嶺鄉(贛府廳字[1987]1158號批復)。1990年10月22日,撤銷虬津鄉,設立虬津鎮(贛民字[1990]140號批復)。
1993年1月3日,撤銷艾城鄉、白槎鄉、江益鄉,設立艾城鎮、白槎鎮、江益鎮;撤銷南崗鄉、八角嶺鄉;立新鄉政府駐地由楊泗村遷至中村杜家山(贛民字[1993]3號批復)。
1995年3月10日,撤銷灘溪鄉、三溪橋鄉、梅棠鄉,設立灘溪鎮、三溪橋鎮、梅棠鎮(贛民字[1995]35號批復)。
1997年,全縣面積2035平方千米,人口34萬。轄10個鎮、8個鄉:涂埠鎮、三溪橋鎮、江益鎮、白槎鎮、柘林鎮、吳城鎮、梅棠鎮、虬津鎮、艾城鎮、灘溪鎮、江上鄉、九合鄉、三角鄉、永興鄉、立新鄉、燕坊鄉、馬口鄉、城豐鄉。縣政府駐涂埠鎮。
1999年3月4日,撤銷燕坊鄉、馬口鄉,設立燕坊鎮、馬口鎮(贛民字[1999]50號批復)。至此,全縣轄12個鎮、6個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351457人;其中:涂埠鎮45570人、柘林鎮12467人、三溪橋鎮12228人、白槎鎮12660人、梅棠鎮13585人、虬津鎮21421人、灘溪鎮16700人、燕坊鎮11417人、艾城鎮21133人、馬口鎮17351人、吳城鎮14300人、江益鎮11328人、江上鄉12472人、立新鄉23566人、城豐鄉6650人、永興鄉10068人、九合鄉18379人、三角鄉21656人、云山集團公司35835人、恒豐企業集團12671人。
2002年1月11日,撤銷永興鄉,劃歸涂埠鎮(贛民字[2002]10號批復)。2002年底,永修縣面積2035平方千米,人口35.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1.8萬人。轄12個鎮、5個鄉,26個居委會、187個行政村。縣政府駐涂埠鎮。
2003年10月10日,撤銷城豐鄉,成建制劃歸馬口鎮管轄;撤銷三溪橋鎮,成建制劃歸柘林鎮管轄(贛民字[2003]260號批復)。2003年底,全縣總人口36.1萬人。轄11鎮4鄉:涂埠鎮、吳城鎮、柘林鎮、虬津鎮、艾城鎮、灘溪鎮、白槎鎮、梅棠鎮、燕坊鎮、馬口鎮、江益鎮(共青)、三角鄉、九合鄉、立新鄉、江上鄉。
2006年9月20日,恢復三溪橋鎮和柘林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