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默特,系蒙古族部落名,意為數萬。蒙古語稱西為右。戰國時,為趙國云中郡西部地。西漢時,境內置咸陽縣、犢和縣。明嘉靖年間,阿勒坦汗率土默特部駐牧豐州灘,旗境為西土默特牧地。清順治、康熙之后,境內始推行“移民定邊”,山西、陜西等地居民來此經商、做工、務農,并由流動逐漸變為定居。雍正元年(1723年),口外設置歸化廳,開始實行蒙漢分治的旗、縣并存制度,一直持續到建國后的1954年始告結束。
雍正十二年(1734年)設薩拉齊協理筆貼式。乾隆四年(1739年)設薩拉齊協里通判,爾后,相繼改為理事通判、理事同知廳、撫民同知廳。其時所轄地域極為遼闊,故有“薩縣的官,管的寬”的諺語。民國元年(1911年)改縣設知事。
1950年成立薩拉齊縣人民政府,1958年將薩拉齊縣并入土默特旗。1969年元月,撤銷土默特旗建制,分設土默特左、右旗,由原土默特旗西部地區置土默特右旗。1971年,將烏蘭察布盟所屬土默特右旗劃歸包頭市,旗人民政府駐地遷至薩拉齊鎮。
1996年?,土默特右旗面積2356平方千米,人口34.1萬人,其中蒙古族占2.3%。轄3個鎮、18個鄉:雙龍鎮 薩拉齊鎮 美岱召鎮 吳壩鄉、溝門鄉、大城西鄉、蘇卜蓋鄉、海子鄉、三間房鄉、毛岱鄉、沙海子鄉、三道河鄉、發彥申鄉、明沙淖鄉、二十四頃地鄉、黨三堯鄉、將軍堯鄉、小召子鄉、程奎海子鄉、耳沁堯鄉、公山灣鄉。旗政府駐薩拉齊鎮。 (24個居委會、298個村委會)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土默特右旗總人口314290人,其中:薩拉齊鎮65087人,雙龍鎮14713人,美岱召鎮20646人,吳壩鄉15653人,大城西鄉12847人,明沙淖鄉16252人,海子鄉10824人,發彥申鄉7437人,二十四頃地鄉12344人,黨三堯鄉13355人,將軍堯鄉16214人,小召子鄉11001人,程奎海鄉5730人,三道河鄉11793人,沙海子鄉9081人,毛岱鄉12092人,三間房鄉8554人,蘇波蓋鄉18518人,溝門鄉25123人,耳沁堯鄉4397人,公山灣鄉2629人。
2000年末,全旗總面積2356平方千米。總人口97121戶346626人,其中:蒙古族8344人,回族2496人,滿族712人,朝鮮族9人。
2001年,土默特右旗實施撤并鄉鎮工作:撤銷公山灣鄉、耳沁堯鄉,成立九峰山生態管理委員會;撤銷程奎海鄉,并入小召子鄉;撤銷發彥申鄉,并入海子鄉;撤銷溝門鄉,設立溝門鎮。調整后,土默特右旗轄4個鎮、13個鄉、1個管委會:薩拉齊鎮、雙龍鎮、美岱召鎮、溝門鎮、吳壩鄉、大城西鄉、明沙淖鄉、海子鄉、二十四頃地鄉、黨三堯鄉、將軍堯鄉、小召子鄉、三道河鄉、沙海子鄉、毛岱鄉、三間房鄉、蘇波蓋鄉、九峰山生態管理委員會。
2006年,撤銷吳壩鄉,將其原管轄的行政區域整建制井入薩拉齊鎮。壩鄉政府所在地吳壩村。撤銷毛岱鄉,將其原管轄的行政區域整建制并入美岱召鎮。撤銷將軍堯鄉、黨三堯鄉、小召子鄉,將3個鄉原管轄的行政區域整建制合并設立將軍堯鎮。撤銷沙海子鄉、三道河鄉,將2個鄉原管轄的行政區域整建制并入雙龍鎮。撤銷三間房鄉,將其原管轄的行政區域整建制并入蘇波蓋鄉。撤銷二十四頃地鄉,將其原管轄的行政區域整建制并入海子鄉。撤銷大城西鄉,將其原管轄的行政區域整建制并入明沙淖鄉。調整后,全旗轄5個鎮、3個鄉:薩拉齊鎮、雙龍鎮、美岱召鎮、溝門鎮、將軍堯鎮、海子鄉、明沙淖鄉、蘇波蓋鄉。
2006年,土右旗總面積2369平方千米。總人口35.16萬人,其中漢族340018人,蒙古族8402人,回族2271人,滿族675人,其他少數民族共397人。轄5個鎮、3個鄉、3個管委會。
2009年,土右旗總面積2369平方千米。總人口35.91萬人。轄5個鎮、3個鄉、3個管委會,17個居委會、298個村委會,292個自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