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取襄陵、汾城二縣首字為名。襄陵以晉襄公陵而得名。汾城系古晉國都,因汾河流經得名。秦于今縣城北8千米古城村置襄陵縣,屬河東郡。西漢于今縣城西南28千米晉城村別置臨汾縣,亦屬河東郡。三國魏屬平陽郡。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析臨汾縣地于今縣城西北10千米古城村北置泰平縣,不久臨汾縣廢入,屬平陽郡。太和十一年(487)復置臨汾縣。北齊廢襄陵、臨汾2縣。
北周改泰平縣為太平縣,禽昌縣治自今堯都區境徙古城村。隋開皇三年(583)2縣改屬晉州,十年屬絳州。大業二年(606)改禽昌縣為襄陵縣,屬臨汾郡;太平縣治徙今縣城西北5千米古縣村。義寧年間2縣屬平陽郡。唐武德元年(618)太平縣徙治今古城村,貞觀七年(633)又徙治今縣城西南18千米汾城鎮。元和十四年(819)襄陵縣徙治今縣城西北15千米古襄陵村,屬晉州;太平縣屬絳州。
宋天圣元年(1023)襄陵縣徙治今縣城西北18千米襄陵鎮。民國初年改太平縣為汾城縣,與襄陵縣俱屬河東道,道廢后直屬省。1949年屬臨汾專區。1950年襄陵縣徙治趙曲鎮。1954年2縣合并為襄汾縣,縣政府駐史村鎮,屬晉南專區。1958年撤縣,分別劃入侯馬市、臨汾縣。1961年復置。1967年屬晉南地區。1970年屬臨汾地區。2000年屬地級臨汾市。
1997年,襄汾縣轄7鎮14鄉:城關鎮、襄陵鎮、南賈鎮、趙康鎮、鄧莊鎮、古城鎮、汾城鎮、南辛店鄉、陶寺鄉、大鄧鄉、張禮鄉、賈罕鄉、浪泉鄉、曹家莊鄉、豐盈鄉、景毛鄉、永固鄉、西賈鄉、土地殿鄉、賈崗鄉、趙曲鄉。縣政府駐城關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襄汾縣總人口466163人,其中:城關鎮57781人,趙康鎮23657人,汾城鎮43491人,南賈鎮30686人,古城鎮33015人,襄陵鎮19294人,鄧莊鎮23997人,豐盈鄉10978人,永周鄉19771人,賈崗鄉10731人,西賈鄉21600人,曹家莊鄉14623人,景毛鄉16401人,南辛店鄉24931人,賈罕鄉16034人,浪泉鄉20460人,張禮鄉18948人,大鄧鄉13135人,陶寺鄉26139人,土地殿鄉6411人,趙曲鄉14080人。
2001年區劃調整后,全縣轄7個鎮、6個鄉:新城鎮、趙康鎮、汾城鎮、南賈鎮、古城鎮、襄陵鎮、鄧莊鎮、陶寺鄉、永固鄉、景毛鄉、西賈鄉、南辛店鄉、大鄧鄉。縣政府駐新城鎮。
縣境邊界村莊,自齊村起,逆時針方向,計有井頭、浪泉、薛村、景村、西陽、安軍嶺、西梁、梁段、上北戍、賈朱、北侯、盧家墳、曹家坪、水峪溝、太常莊、大有、車口、峪口、高莊、李村、西南毛、阜平莊、廣巨莊、楊威、南史威、東柴、仁佑莊、西吉、東吉、南五、永固、萬王、裴村、倉頭、下魯、南古堆、南莊嶺、蒙亨、臥子里、向南、賈家莊、崔家莊、菊花古朵、十八盤、木凹、李家坡、燕窩、神坡、河底、王家河、賀家墓、溝北、孔家河、半山里、東社、段村、扈村、寺頭、小王、斛冢、小韓、鄢里、上靳、襄陵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