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屬巴國,秦時屬巴郡,漢至晉為巴郡臨江縣地。西魏恭帝二年(555年)置墊江縣。據段玉裁云:褺江為嘉陵江、渠江、涪江會合之地,水如衣之重復,故曰褺江,淺山偽作昏墊之墊。一說墊,下也。仰水(江)下流,皆得稱之。北周天和二年改名魏安縣。
隋開皇十八年復名墊江縣。唐初析臨江縣地置清水縣,后改名為桂溪縣,宋時省入墊江縣。元代省墊江入豐都縣,置臨江巡檢司。元末復置墊江縣。明清先后屬重慶府忠州和忠州直隸州。民國時期先后屬東川道和第十行政督察區。新中國成立后,先后屬大竹、涪陵專(地)區、重慶市。
1996年,墊江縣面積1518.3平方千米,人口約84.7萬人。轄桂溪、新民、沙坪、周嘉、普順、永安、高安、高峰、五洞、太平、澄溪、嚴家、沈家13個鎮和曹回、長龍、沙河、杠家、大石、黃沙、汪家、包家、白家、永平、三溪、裴興12個鄉?h政府駐桂溪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墊江縣常住總人口862323人,其中:桂溪鎮112336人、新民鎮33824人、沙坪鎮49273人、周嘉鎮44932人、普順鎮32929人、永安鎮41035人、高安鎮61419人、高峰鎮30376人、五洞鎮24792人、太平鎮35312人、澄溪鎮68239人、鶴游鎮19647人、坪山鎮43722人、曹回鄉34609人、長龍鄉26069人、沙河鄉11035人、杠家鄉31190人、大石鄉15095人、黃沙鄉19404人、汪家鄉19635人、包家鄉22891人、白家鄉30436人、永平鄉17728人、三溪鄉17519人、裴興鄉18876人。
2002年末,墊江縣戶籍總人口88.70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0.37萬人。轄14個鎮、11個鄉,22個居委會、279個村委會。
2007年,重慶市政府(渝府[2007]182號)批復同意墊江縣包家、三溪、曹回、杠家、裴興、永平、白家等7個鄉撤鄉設鎮【12月20日墊江府發[2007]34號通知;分別于2008年2月28日、3月6日、3月12日、4月8日正式掛牌成立】。
2008年,全縣轄21個鎮、4個鄉:桂溪鎮、新民鎮、沙坪鎮、周嘉鎮、普順鎮、永安鎮、高安鎮、高峰鎮、五洞鎮、澄溪鎮、太平鎮、鶴游鎮、坪山鎮、硯臺鎮、白家鎮、杠家鎮、曹回鎮、裴興鎮、三溪鎮、包家鎮、永平鎮、長龍鄉、沙河鄉、大石鄉、黃沙鄉。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墊江縣常住總人口704458人,其中:桂溪鎮188980人,新民鎮28033人,沙坪鎮30928人,周嘉鎮32562人,普順鎮21940人,永安鎮26390人,高安鎮49218人,高峰鎮20747人,五洞鎮17190人,澄溪鎮41321人,太平鎮24393人,鶴游鎮12374人,坪山鎮29409人,硯臺鎮29695人,曹回鎮21028人,杠家鎮19072人,包家鎮13452人,白家鎮19133人,永平鎮10315人,三溪鎮11327人,裴興鎮10593人,長龍鄉16605人,沙河鄉6228人,大石鄉9434人,黃沙鄉14091人。
2014年8月19日,重慶市政府(渝府[2014]53號)批復同意撤銷長龍鄉,設立長龍鎮;撤銷黃沙鄉,設立黃沙鎮。調整后,墊江縣共轄2個鄉、23個鎮。
2014年9月25日,重慶市政府(渝府[2014]61號)批復同意撤銷桂溪鎮,設立桂陽街道和桂溪街道。界線以牡丹大道中心線經黃沙轉盤、鳳山東路、鳳山西路經桂西大道南段至天寶路,再經明月大道至松林社區四組、五組相鄰界和群山村北界,同時結合社區實際進行劃分,界線以南為桂陽街道,界線以北為桂溪街道。
至此,全縣轄2個街道、22個鎮、2個鄉:桂陽街道、桂溪街道、新民鎮、沙坪鎮、周嘉鎮、普順鎮、永安鎮、高安鎮、高峰鎮、五洞鎮、澄溪鎮、太平鎮、鶴游鎮、坪山鎮、硯臺鎮、白家鎮、杠家鎮、曹回鎮、裴興鎮、三溪鎮、包家鎮、永平鎮、黃沙鎮、長龍鎮、沙河鄉、大石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