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為韓滎陽邑,秦置滎陽縣,因地處滎澤之北而得名。滎澤是一處遼闊的積水地,《禹貢》稱之為滎波。王莽末年,滎澤干涸,成為平地。唐代更名武泰縣,宋熙寧五年(1072)并入管城縣,元祐元年(1086)復置滎陽縣。1994年4月撤縣改滎陽市。
1996年?,滎陽市面積954.8平方千米,人口63.4萬人。轄10個鎮、5個鄉:城關鎮、崔廟鎮、賈峪鎮、豫龍鎮、廣武鎮、汜水鎮、峽窩鎮、王村鎮、高陽鎮、劉河鎮、城關鄉、喬樓鄉、高村鄉、北邙鄉、廟子鄉。市政府駐城關鎮。
2000年,滎陽市轄11個鎮、4個鄉。第五次人口普查,滎陽市總人口619840人,其中:城關鎮78704人、喬樓鎮46523人、豫龍鎮51758人、廣武鎮80915人、王村鎮51525人、汜水鎮22922人、高陽鎮29167人、峽窩鎮31916人、劉河鎮20318人、崔廟鎮48460人、賈峪鎮49568人、城關鄉52785人、高村鄉36699人、北邙鄉13547人、廟子鄉5033人。
2004年7月,將滎陽市峽窩鎮整建制劃歸上街區管轄。按照《河南省民政廳關于調整鄭州市上街區和滎陽市行政區劃的批復》(豫民行批[2004]4號),滎陽市峽窩鎮整建制劃歸上街區管轄。調整前,全市總面積955平方千米。
2004年11月6日,滎陽市人民政府(滎政文[2004]190號)通知:根據《河南省民政廳關于滎陽市高陽鎮更名高山鎮的批復》(豫民行批[2004]8號),經省人民政府批準,高陽鎮更名為高山鎮。
2005年滎陽市鄉鎮區劃調整:撤銷廟子鄉,并入劉河鎮,劉河鎮駐地不變;撤銷北邙鄉,并入高村鄉,高村鄉駐地不變。調整后,滎陽市轄2個街道、9個鎮、3個鄉:京城路街道、索河街道、廣武鎮、崔廟鎮、豫龍鎮、王村鎮、汜水鎮、高山鎮、劉河鎮、賈峪鎮、喬樓鎮、城關鄉、高村鄉、金寨回族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