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壽一帶,隋唐迄五代屬靺鞨,后屬渤海上京;遼初屬渤海,后屬女真的轄境;金為上京會寧府東境。元為合蘭府,碩達勒達的屬境;明為努兒干都司窩集部的西北境、費光圖河衛的東境;清初屬窩集部西境,后屬阿拉楚哈。雍正三年(1725年)為吉林將軍阿勒楚喀副都統轄。光緒五年(1879年),經吉林將軍奏準,勘放螞蜒河荒地,招民墾辟。
光緒八年(1882年)賓州廳于瑪河適中之燒鍋甸子設立螞蜒分防巡檢,專司緝捕,征收賦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筑城。因商戶和居民陸續增多,僅設分防巡檢“難期控制”,經吉林將軍奏請,于光緒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1903年1月11日)批準設置長壽縣,因該地居東、西長壽河之中,境南有長壽山,故名并于翌年二月二十七日(1903年3月25日)委官試署,隸屬賓州直隸廳。宣統元年(1909年)賓州廳升為府。
民國三年(1914年)6月,因與四川省長壽縣重名,遂以該縣隸屬賓州直隸廳,取其會同之義,改為同賓縣,隸屬吉林省濱江道。后因“同賓”與該縣“地理無涉”,取境內瑪蜒(又寫作瑪延,滿語為“肘子”之意)河之“延”字和長壽山之“壽”字,于1929年11月1日將同賓縣改為延壽縣。時為二等縣,全縣14.9萬人,縣歸吉林省直接管轄。東北淪陷后,初隸吉林省,1934年12月劃歸濱江省管轄。
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后,劃歸松江省管轄。1951年全縣總人口12.1萬人,為丁等縣。1954年8月,松江、黑龍江兩省合并后,由黑龍江省直轄。1956年3月劃歸牡丹江專區管轄,1970年4月劃歸松花江地區管轄。1996年劃歸哈爾濱市管轄。
1879年,自西而東劃為生、聚、教、養四牌。生牌四鄰:西為老爺嶺,東聚牌,南西老爺嶺,北西太平嶺。聚牌四鄰:西生牌,東教牌,南鍋盔頂子,北分水嶺。教牌四鄰:西聚牌,東養牌,南螞蜒窩集嶺,北桃兒山。養牌四鄰:西教牌,東老爺嶺,南螞蜒窩集嶺,北黃泥河子。1880年設分防巡檢后,仍沿原區劃。1903年,改設縣治,全縣劃為8社;生、聚、養3社,各按南北劃成6社,教社以東西劃為2社。1908年,全縣劃為5個巡警區,繼增至8個區。1909年農歷十月,全境劃為1城10鄉:城稱長壽縣城,鄉稱長仁、長義、長禮、長智、長信、長溫、長良、長恭、長儉、長讓,原有社名,從此廢止。
1922年,因六、七、八警察區駐在地劃歸珠、葦兩設治局,遂將駐一面坡的六區遷至四區內的夾信鎮。將四區原管界撥歸六區一半。1929年,全縣劃為6個自治區,6鎮52鄉。偽滿初期(1932-1934年),仍沿民國鄉鎮制。全縣劃為6鎮52鄉。6鎮為延壽鎮、加信鎮、中和鎮、平安鎮、興隆鎮、黑龍宮鎮。鄉下為閭鄰、部落。1934年,全縣劃6個警察區,每區為1保,共6保、46甲、325個屯落。1936年,全縣共有6區(6保)、49甲,325個屯落。是年歸并大屯后,變為6保、148甲。1937年,劃為32保,137甲。1938年實行街村制,全縣分1街、20村、195個區。
1948年,全縣劃分11個區,即城關區、壽山區、玉河區、安山區、新立區、加信區、中和區、柳河區、平安區、興隆區、長發區,下設11個街、102個村、388個屯。1949年9月,長發、新民、新立3個區合并為第二、三區,柳河、平安兩區并為第九區,余則未變;全縣分為10個行政區,下設113村與5個街。1955年8月,取消按數字稱呼的區,一律以地名設區,即延壽鎮(一區)、長發區(二區)、凌河區(三區)、加信區(四區)、中和區(五區)、安山區(六區)、壽山區(七區)、玉河區(八區)、柳河區(九區)、興隆區(十區),下分25鄉,109個村(街)。1956年3月,將長發區改為高臺區,中和區改為崇和區,柳河區改為平安區。
1956年4月,撤銷區建制,設1鎮、6個中心鄉、25個小鄉(含中心鄉),即:延壽鎮;長發中心鄉:興安鄉、友愛鄉、高臺鄉;六團中心鄉:凌河鄉、太安鄉、奎興鄉;加信中心鄉:鳳山鄉、崇和鄉、中河鄉、華爐鄉;壽山中心鄉:向陽鄉、安山鄉,玉河中心鄉;黃玉鄉;柳河中心鄉:平安鄉、延安鄉、盤龍鄉;青川中心鄉:石城鄉、北寧鄉。鄉下仍為村建制,全縣有109個村(街)。后又將25個鄉并成4個大區和一個縣直轄區。
1957年撤掉區的機構,建立7個中心鄉,鄉下設管理區,管理區下設生產隊。1958年1月,全縣行政區劃調整,撤銷中心鄉,合并成1鎮16鄉,即:延壽鎮、高臺鄉、長發鄉、友愛鄉、玉河鄉,平安鄉、延安鄉、六團鄉、壽山鄉、安山鄉、柳河鄉、北寧鄉、石城鄉、青川鄉、加信鄉、中和鄉、大山鄉。9月,全縣實現人民公社化,將原16個鄉劃成紅旗、柳河、玉河、青川、中和、安山、華爐、加信、平安、壽山、六團11個公社,下轄106個管理區,管理區下轄生產隊。
1960年3月,紅旗公社分為延壽鎮公社和興讓公社(9月改稱高臺公社)。1961年5月,管理區改稱生產大隊。6月,從六團公社劃出8個大隊設立太安公社。1962年2月,從平安公社劃出8個大隊設立延安公社;4月設大山公社,即原國營慶陽農場。1974年12月,從延壽鎮、高臺公社劃出8個大隊設立新村公社。1981年,全縣有15個公社,及縣屬太平川畜牧場和省屬國營慶陽農場。1984年1月10日實行政社分設,公社改為鄉(鎮)。到1985年末,全縣有5個鎮,10個鄉,1個畜牧場和1個國營農場,計190個村,484個自然屯。
1992年末,全縣總面積3150平方千米。總人口2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萬人;滿、朝鮮等少數民族人口約占7%。轄15個鄉、鎮。縣政府駐地延壽鎮。(《黑龍江省志·地名錄》)
延壽縣面積3131平方千米,人口24.1萬人。轄5個鎮、10個鄉:延壽鎮、加信鎮、延河鎮、中和鎮、六團鎮、玉河鄉、壽山鄉、安山鄉、華爐鄉、太安鄉、高臺鄉、新村鄉、青川鄉、平安鄉。縣政府駐延壽鎮。(根據《中國政區大典》,1996年前后資料)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237655人,其中:延壽鎮56220人,六團鎮14360人,加信鎮22223人,中和鎮13855人,延河鎮12894人,新村鄉10126人,高臺鄉9303人,太安鄉7325人,華爐鄉8287人,安山鄉11297人,壽山鄉14289人,玉河鄉16194人,延安鄉7502人,平安鄉9018人,青川鄉17169人,慶陽農場7593人。
2002?年,撤銷高臺鄉、新村鄉并入延壽鎮,撤銷平安鄉并入延河鎮,撤銷延安鄉并入玉河鄉,撤銷華爐鄉并入安山鄉,撤銷太安鄉并入六團鎮。調整后,全縣轄5個鎮、4個鄉:延壽鎮、六團鎮、中和鎮、加信鎮、延河鎮、安山鄉、壽山鄉、玉河鄉、青川鄉。
2006年,全縣總面積3155.5平方千米,總人口26.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7.18萬人。轄5個鎮、4個鄉:延壽鎮、加信鎮、中和鎮、六團鎮、延河鎮、玉河鄉、壽山鄉、安山鄉、青川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