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彥縣,原名“巴彥蘇蘇”。一說蒙古語,一說滿語,皆屬“富庶”之意。其名稱來源,一是認為巴彥與木蘭交界之黃泥河(原名佛特庫河)附近稱“佛特喜蘇蘇”,“佛特喜蘇蘇”即“巴彥蘇蘇”;另是認為,是由境內巴彥蘇蘇山(俗稱“駱駝砬子”)得名。清代屬黑龍江將軍呼蘭城守尉轄地。1862年(清同治元年),黑龍江將軍奏準,添置民官,設置呼蘭廳,初駐呼蘭城,1864年(清同治三年)移駐巴彥蘇蘇(今巴彥鎮)。
1905年1月29日(清光緒三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呼蘭廳升改呼蘭府,移駐呼蘭城;“呼蘭廳原治之巴彥蘇蘇地方添置巴彥州”,隸屬呼蘭府。巴彥州知州王廷槐于同年8月31日(清光緒三十一年八月初二日)“抵蘇”,翌日“接任視事”,啟用關防。后因轄境過狹,將呼蘭府趙湖窩堡劃歸巴彥州管轄。1908年7月7日(清光緒三十四年六月初九日),設置巴彥州興隆鎮州判。
中華民國之初,根據黑龍江都督1913年1月23日令各府廳州一律改縣的規定,將巴彥州改為巴彥縣,隸屬黑龍江省。1914年6月,改隸綏蘭道。1929年2月,裁撤道區,由黑龍江省直轄。時為一等縣。東北淪陷后,初隸黑龍江省,1934年12月劃歸濱江省管轄。
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后,初歸哈北專區領導;1947年8月撤銷專區,由松江省直轄。1954年8月,松、黑兩省合并后,由黑龍江省直轄。1956年3月,將巴彥縣劃歸綏化專區管轄。1958年8月,隸屬松花江專區。1960年5月,劃歸哈爾濱市領導。1965年6月,復又改隸松花江專區。
1992年,巴彥縣位于黑龍江省中部,松花江中游北岸。北接綏化市、慶安縣,東鄰木蘭縣,南以松花江與賓縣分界,西與呼蘭縣毗連。全縣總面積3137.7平方千米?側丝65.3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1.3萬人;滿、蒙古、回、朝鮮等少數民族人口約占1%。轄28個鄉鎮?h政府駐地巴彥鎮。(以上摘自《黑龍江省志·地名錄》,本站有改動)
1996年,巴彥縣面積3137平方千米,人口66.1萬人。轄11鎮17鄉:巴彥鎮、興隆鎮、西集鎮、龍泉鎮、洼興鎮、巴彥港鎮、愛民鎮、黑山鎮、天增鎮、萬發鎮、龍廟鎮、松花江鄉、富江鄉、雙山鄉、永發鄉、臨城鄉、安寧鄉、豐樂鄉、康莊鄉、華山鄉、榆樹鄉、德祥鄉、紅光鄉、長春鄉、山后鄉、鎮東鄉、東勝鄉、人和鄉。縣政府駐巴彥鎮。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巴彥縣總人口611556人,其中:巴彥鎮74110人,西集鎮35350人,興隆鎮52815人,萬發鎮31113人,龍廟鎮14755人,天增鎮23107人,愛民鎮13795人,龍泉鎮24990人,洼興鎮15830人,黑山鎮9019人,巴彥港鎮5779人,松花江鄉27820人,永發鄉16918人,富江鄉18981人,臨城鄉14627人,豐樂鄉17835人,安寧鄉14400人,康莊鄉15663人,榆樹鄉20369人,德祥鄉20251人,紅光鄉17453人,長春鄉19067人,山后鄉23759人,人和鄉13727人,華山鄉21014人,鎮東鄉14742人,雙山鄉12554人,東勝鄉10081人,興隆林業局11632人。
2006年,巴彥縣面積3137.7平方千米,人口70萬人。轄10個鎮、8個鄉:巴彥鎮、興隆鎮、西集鎮、洼興鎮、龍泉鎮、巴彥港鎮、龍廟鎮、萬發鎮、天增鎮、黑山鎮、松花江鄉、富江鄉、華山鄉、豐樂鄉、德祥鄉、紅光鄉、山后鄉、鎮東鄉。共有116個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