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位于中國西部,簡稱“川”,別稱“蜀”。總面積48.5萬多平方千米,省會成都市。
【行政區(qū)劃】全省共有21個地級行政區(qū)劃單位(其中:18個地級市、3個自治州),181個縣級行政區(qū)劃單位(其中:43個市轄區(qū)、14個縣級市、120個縣、4個自治縣)。省政府駐成都市督院街30號。
【人口民族】全省常住人口8185萬人(2009年末)。少數(shù)民族有彝族、藏族、羌族、回族、蒙古族、傈僳族、滿族、納西族、白族、布依族、傣族、苗族、土家族等。四川有中國第二大藏區(qū)、最大的彝族聚居區(qū)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區(qū)。彝族是四川境內(nèi)人數(shù)最多的少數(shù)民族,主要聚居在大小涼山與安寧河流域;藏族居住在甘孜、阿壩州和涼山州的木里藏族自治縣等高原地區(qū);羌族主要居住在岷江上游的茂縣、汶川、黑水、松潘、北川等地。2005年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涼山彝族自治州和北川羌族自治縣、峨邊彝族自治縣、馬邊彝族自治縣年末人口653.6萬人,占全省總?cè)丝?.5%;轄區(qū)面積30.5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積62.9%。
【歷史沿革】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唐大部屬劍南道和山南東、山南西道;宋設(shè)川峽路(注:非川陜路),后分設(shè)西川路和峽西路,再分西川路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峽西路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稱四川,其間設(shè)四川制置使,為四川得名的開始,后改益州路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為利州東、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后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國初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后合并恢復(fù)四川省,省名至今未變。
【地形氣候】地處中國內(nèi)陸西部腹地,四面環(huán)山,地跨青藏高原、橫斷山脈、云貴高原、秦巴山地、四川盆地幾大地貌單元,地勢西高東低,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最高點是西部的大雪山主峰貢嘎山,海拔高達7556米。地形復(fù)雜多樣。以龍門山-大涼山一線為界,東部為四川盆地及盆緣山地,西部為川西高山高原及川西南山地。氣候溫和濕潤。東部盆地屬亞熱帶濕潤氣候。西部高原以垂直氣候帶為主,從南部山地到北部高原,由亞熱帶演變到亞寒帶,垂直方向上有亞熱帶到永凍帶的各種氣候類型。
【礦產(chǎn)資源】已發(fā)現(xiàn)各種金屬、非金屬礦產(chǎn)132種,探明一定儲量的有94種,有32種礦產(chǎn)保有儲量居全國前5位。其中:鈦礦、釩礦、硫鐵礦等7種礦產(chǎn)居全國第一位,以釩、鈦具有世界意義,鈦儲量占世界總儲量的82%、釩儲量占世界總儲量的1/3;天然氣、鋰礦、芒硝等11種礦產(chǎn)居全國第二位;鉑族金屬、鐵礦等5種居全國第三位;煉鎂用白云巖、輕稀土礦等8種礦產(chǎn)居全國第四位;磷礦居全國第五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