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漢高祖北上抗匈奴,兵困平城(今大同),脫圍時大軍南轍,到忻口方擺脫追兵。高祖破愁而笑,六軍欣然如歸,因“欣”通“忻”,忻州之名由此而生。忻州地區,春秋時大部分屬晉地,戰國屬趙,秦漢屬太原、雁門、太平等郡。
東漢建安二十年(215)于九原縣置新興郡。三國魏時雁門郡治自今朔州市境徙廣武縣,故治在今代縣境。晉元康中年改新興郡為晉昌郡。北魏初年于肆盧縣置肆盧郡。北齊廢永安、永定、新安、建安、廣安、廣寧、神武、齊、吐京諸郡,改武州為北靈州,尋廢,改廓州為北顯州。北周廢繁峙、太平2郡及北顯州。大象元年(579)肆州治徙今代縣境。
隋開皇元年(581)復置新興郡。唐武德元年(618)改新興郡為忻州,改雁門郡為代州,建都督府。五代唐改武州為毅州,后廢。五代北漢于今繁峙縣境置寶興軍,乾佑五年(952)于今寧武縣境置寧化軍和固軍。五代周顯德元年(954)于雁門縣置靜塞軍,故治在今代縣境,尋廢。
宋廢寧化軍和寶興軍。太平興國四年(979)廢固軍。五年于嵐谷縣復置岢嵐軍,于寧化縣復置寧化軍。六年于今靜樂縣境置靜樂軍。遼重熙九年(1040)復于今五寨縣境置武州,于今偏關縣境置寧邊州。宋熙寧三年(1070)廢憲州,十年復置。政和五年(1115)改憲州為汾源郡。
金天會六年(1128)于雁門縣置震武軍,后廢。天德三年(1151)改汾源郡為管州。大定二十二年(1182)岢嵐軍、保德軍、火山軍、寧化軍均升為州。蒙古太祖十四年(1219)升崞縣為崞州,故治在今原平市境。十六年廢岢嵐州,并寧化州入管州。蒙古世祖至元二年(1265)睟州廢入保德州。元至元四年(1338)寧邊州廢入武州。
明洪武二年(1369)廢武州,改崞、代、堅、臺4州為崞、代、繁峙、五臺4縣,三年改管州為靜樂縣,七年改保德州為保德縣。成化二十三年(1487)于代州置雁門道。嘉靖中年改雁門道為雁平道,明末廢,清康熙十年(1671)復置。雍正二年(1724)升忻、代、保德3州為直隸州。清末廢雁平道。民國初年廢州。屬雁門道,后分別屬山西第一、第二專員公署。
1949年置忻縣專區,專署駐忻縣,轄忻縣、代縣、寧武、靜樂、五臺、定襄、繁峙、崞縣、陽曲等9縣。1952年將原興縣專區所屬興縣、保德、河曲、偏關、神池、五寨、岢嵐、嵐縣等8縣劃入忻縣專區。1958年底,忻縣專區與雁北專區合并為晉北專區。
1961年復設忻縣專區,專署駐忻縣。原晉北專區所屬忻定、寧武、原平、繁峙、五臺、靜樂、興縣、河曲、五寨、保德、偏關等11縣劃歸忻縣專區。恢復1958年屬晉北專區時撤銷的忻縣、定襄、代縣、嵐縣(駐東村)、岢嵐、神池等6縣;撤銷忻定縣。忻縣專區轄16縣。
1970年忻縣專區改稱忻縣地區,地區駐忻縣。1971年將興縣、嵐縣劃歸呂梁地區,忻縣地區轄14縣。1983年,忻縣地區改為忻州地區,忻縣改為忻州市,地區行署駐忻州市。1993年,原平縣改為原平市。忻州地區轄代縣、繁峙、五臺、定襄、靜樂、岢嵐、保德、五寨、河曲、偏關、神池、寧武12縣,代管忻州、原平2市。
2000年,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忻州地區和縣級忻州市,設立地級忻州市。市政府駐新設立的忻府區。忻州市設立忻府區,以原縣級忻州市的行政區域為忻府區的行政區域。區政府駐光明東街。忻州市轄原忻州地區的神池縣、五寨縣、五臺縣、偏關縣、寧武縣、靜樂縣、繁峙縣、河曲縣、保德縣、定襄縣、岢嵐縣和新設立的忻府區。原忻州地區的原平市由山西省直轄,委托忻州市代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忻州市總人口2938344人,其中:忻府區496608人,定襄縣211104人,五臺縣313321人,代縣203311人,繁峙縣241938人,寧武縣152938人,靜樂縣155740人,神池縣103990人,五寨縣108651人,岢嵐縣80760人,河曲縣138811人,保德縣146995人,偏關縣112324人,原平市47185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