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置廩延邑。秦嬴政五年(公元前242年)置酸棗縣,以境內多棘而得名。南北朝后魏并入小黃縣,北齊并入南燕縣。隋開皇五年(586年)復置酸棗縣。宋政和七年(1117年)改為延津縣,以縣北原有黃河渡口延津故名。金貞佑三年(1215年)升為延州,轄延津、陽武、原武三縣,屬開封府。元至元七年(1270)州廢。
清雍正二年(l724年)以河限故,由開封府改屬衛輝府。雍正五年(1727年)胙城縣并入延津縣。民國初廢府設道,延津屬豫北道。民國16年(1927年)撤道建制,延津直屬河南省。1932年省下分行政區,延津屬第四行政區。1949年屬平原省新鄉專區。1952年后屬河南省新鄉專(地)區。1985年延津屬新鄉市。
1996年?,延津縣面積946平方千米,人口43.5萬,轄轄4個鎮、14個鄉:城關鎮、豐莊鎮、小店鎮、東屯鎮、僧固鄉、高寨鄉、石婆固鄉、魏邱鄉、司寨鄉、王樓鄉、朱寨鄉、馬莊鄉、班棗鄉、胙城鄉、榆林鄉、新安鄉、塔鋪鄉、小潭鄉。縣政府駐城關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延津縣總人口457771人,其中:城關鎮34723人、小店鎮35078人、豐莊鎮32811人、東屯鎮30846人、僧固鄉34173人、高寨鄉19324人、石婆固鄉18579人、位邱鄉20991人、司寨鄉18967人、王樓鄉28735人、朱寨鄉20377人、馬莊鄉25774人、班棗鄉16686人、胙城鄉31952人、榆林鄉26408人、新安鄉15974人、塔鋪鄉22149人、小潭鄉24224人。
2005年,延津縣鄉鎮區劃調整:撤銷塔鋪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石婆固鄉管轄,石婆固鄉政府駐地不變;撤銷新安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小潭鄉管轄,小潭鄉政府駐地不變;撤銷班棗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馬莊鄉管轄,馬莊鄉政府駐地不變;撤銷高寨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司寨鄉管轄,司寨鄉政府駐地不變;撤銷朱寨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魏邱鄉管轄,魏邱鄉政府駐地不變;將東屯鎮的北張興莊、賈堤,榆林鄉的夏莊、馮堤、位堤5個村劃歸小店鎮管轄。調整后,延津縣轄4個鎮、9個鄉:城關鎮、東屯鎮、豐莊鎮、小店鎮;僧固鄉、石婆固鄉、魏邱鄉、司寨鄉、王樓鄉、馬莊鄉、胙城鄉、榆林鄉、小潭鄉。縣境南北長45.5千米,東西寬42.5千米,總面積946平方千米。
2006年8月13日,新鄉市人民政府《關于調整紅旗區延津縣新鄉縣原陽縣部分行政區劃的通知》(新政文[2006]104號):根據《河南省民政廳關于調整新鄉縣原陽縣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豫民行批[2006]13號)和《河南省民政廳關于調整新鄉市紅旗區延津縣新鄉縣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豫民行批[2006]14號),紅旗區、延津縣、新鄉縣、原陽縣部分行政區劃進行調整。其中:將延津縣的小店鎮整建制劃歸紅旗區管轄。調整后,延津縣轄12個鄉(鎮)。紅旗區與延津縣、新鄉縣的邊界線:紅旗區北部邊界以衛河—興隆街—東二環—平原路—小店鎮的北部邊界為界,西部邊界以勝利路—化工路—和平路為界,南部邊界以關堤鄉的南邊界、小店鎮的南邊界為界,東部邊界以小店鎮的東邊界為界;延津縣西邊界以調整后的紅旗區東邊界為界。
全縣轄3個鎮、9個鄉:城關鎮、東屯鎮、豐莊鎮;僧固鄉、石婆固鄉、魏邱鄉、司寨鄉、王樓鄉、馬莊鄉、胙城鄉、榆林鄉、小潭鄉。共有5個居委會、336個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