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自”,一說以縣西壩子邊緣目則山而得名,漢語訛為蒙自。一說目則為昧則目音轉,系蠻語,意為山竹。一說系苗語“苗族之家”之意。
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置賁古縣,屬益州郡所轄24縣之一。東漢屬益州益州郡賁古縣,三國蜀漢屬益州興古郡賁古縣,兩晉至南朝梁屬寧州興古郡賁古縣。北朝周屬南寧州。隋屬南寧州總管府。唐初屬劍南道戎州,唐南詔國屬通海都督府轄地,宋大理國屬秀山郡目則。元憲宗七年(1257)置蒙自千戶,屬阿僰萬戶;至元十三年(1276)改置蒙自縣,隸屬臨安廣西元江宣慰司臨安路。明為蒙自縣,隸屬臨安府。
清初沿明制,為蒙自縣,隸屬臨安府。雍正八年(1730)7月,臨安府屬迤東道;乾隆三十一年(1766)10月,臨安府屬迤南道;光緒十三年(1887)10月,臨安府屬臨安開廣道。民國初年屬蒙自道,為道尹駐地。民國18年(1929),廢道后直屬云南省。民國31年(1942),屬云南省第三行政督察區(駐建水縣)。民國37年(1948),屬云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區(駐建水縣)。
1950年1月16日,蒙自解放,蒙自縣人民政府隸蒙自專區,為專區駐地。1957年11月18日,蒙自專區與紅河哈尼族自治區(駐地在今元陽縣)合并成立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府駐蒙自。1958年7月,紅河州人民委員會由蒙自縣遷往個舊市。1958年10月20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81次會議決定:撤銷蒙自縣,將原蒙自縣全部地區劃歸個舊市。1960年9月13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103次會議通過:恢復原并入個舊市并撤銷的蒙自縣建制,其行政區域仍照原撤并前不變,蒙自縣由個舊市領導。同年,開遠縣草壩公社劃歸蒙自縣。
1961年2月14日,國務院批復:將原由個舊領導的蒙自縣劃歸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直接領導。2001年,州級行政機關搬遷蒙自奠基儀式在開發區舉行。2003年1月29日,國務院(國函[2003]12號)批復:將紅河州政府駐地由個舊市遷至蒙自縣;11月18日,州級機關正式遷至蒙自辦公。2010年9月10日,《民政部關于同意云南省撤銷蒙自縣設立蒙自市的批復》(民函[2010]219號):經國務院批準,同意撤銷蒙自縣,設立縣級蒙自市,以原蒙自縣的行政區域為蒙自市的行政區域,市人民政府駐地文瀾鎮;11月16日正式實施;蒙自城區面積27.3平方千米,人口21萬人。
1996年,蒙自縣面積2228平方千米,人口約29.6萬人,其中漢族占42.8%,彝族占30.3%,苗族占14.1%。轄5個鎮、9個鄉:文瀾鎮、新安所鎮、芷村鎮、雨過鋪鎮、草壩鎮、西北勒鄉、鳴鷲苗族鄉、老寨苗族鄉、十里鋪鄉、多法勒壯族鄉、紅寨鄉、冷泉鄉、期路白苗族鄉、水田鄉。縣政府駐文瀾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蒙自縣常住總人口總人口340051人,其中:文瀾鎮74587人,草壩鎮36437人,雨過鋪鎮22116人,新安所鎮34719人,芷村鎮32990人,多法勒壯族鄉25046人,期路白苗族鄉15679人,老寨苗族鄉11155人,鳴鷲苗族鄉16843人,十里鋪鄉18707人,紅寨鄉16305人,冷泉鄉20488人,水田鄉6424人,西北勒鄉8555人。
?年,多法勒壯族鄉、紅寨鄉、十里鋪鄉、冷泉鄉、鳴鷲苗族鄉撤鄉設鎮。2001年,全縣轄10個鎮、4個鄉(其中2個民族鄉):文瀾鎮、草壩鎮、雨過鋪鎮、新安所鎮、芷村鎮、鳴鷲鎮、冷泉鎮、十里鋪鎮、紅寨鎮壓多法勒鎮、水田鄉、西北勒鄉、期路白苗族鄉、老寨苗族鄉。
2003年4月25日,省政府(云政復[2003]33號)批準同意蒙自縣撤銷文瀾鎮、紅寨鎮、十里鋪鎮、多法勒鎮,設立文瀾鎮。
2006年,蒙自縣總面積2228平方千米,總人口38.79萬人。轄7個鎮、4個鄉(其中2個民族鄉):文瀾鎮、草壩鎮、雨過鋪鎮、新安所鎮、芷村鎮、鳴鷲苗族鎮、冷泉鎮、期路白苗族鄉、老寨苗族鄉、水田鄉、西北勒鄉。共有13個居委會、83個行政村。縣政府駐文瀾鎮。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蒙自縣常住總人口417156人,其中:文瀾鎮185130人,草壩鎮37696人,雨過鋪鎮24803人,新安所鎮43808人,芷村鎮39420人,鳴鷲鎮19330人,冷泉鎮20556人,期路白苗族鄉15319人,老寨苗族鄉15479人,水田鄉5486人,西北勒鄉10129人。
2014年,草壩鎮、新安所鎮被列為全國重點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