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元、明時期,可卡拉達因盛產蘋果和葡萄、蟠桃等水果,被稱為“阿力麻里”,即“蘋果城”(阿力麻:突厥語,蘋果、果子;里:城、城池)。清朝中葉,哈薩克族一部分東歸遷至這里,因見其一望無際的綠色原野,便稱為“可克達拉”。“可克達拉”為阿爾泰語系語言“綠色的原野”之意。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兵團六十三團8793人,兵團六十四團23586人,兵團六十六團(中心團場)25158人。兵團六十七團8361人,兵團六十八團9088人。(均為常住人口數據)
2015年3月16日,《國務院關于同意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設立縣級可克達拉市的批復》(國函[2015]53號):一、同意設立縣級可克達拉市。可克達拉市人民政府駐幸福路1號。二、可克達拉市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直轄,管理方式按有關文件規定執行。三、可克達拉市行政區域界線走向為:1.西起六十三團十五連西北角北緯44°04′53″、東經80°26′14″,向東偏東北至多壟沙地644高程點,折向南至六十三團四號水庫北緯44°03′53″、東經80°28′58″,折向東偏東北至莫乎爾大渠北緯44°04′06″、東經80°31′15″,沿莫乎爾大渠向南偏東南至多壟沙地北緯44°01′43″、東經80°31′34″,折向東偏東南至六十四團十五連西北角北緯44°00′51″、東經80°35′33″,折向北偏西北至312國道與黑水溝交匯處,沿312國道向東偏東北至312國道與三道河交匯處,折向南偏東南至二道河北緯44°08′06″、東經80°42′03″,沿二道河向南偏西南至伊犁河北岸552高程點,沿伊犁河北岸向西偏西南至霍爾果斯河東岸北緯43°50′43″、東經80°31′33″,沿霍爾果斯河東岸向北偏西北與起點閉合。2.西起六十六團八連東北角清伊高速北緯43°59′22″、東經81°01′01″,沿清伊高速向東偏東南至伊寧市與霍城縣邊界線北緯43°57′53″、東經81°04′38″,沿伊寧市與霍城縣邊界線向南至伊犁河北岸北緯43°54′49″、東經81°04′29″,沿伊犁河北岸向西偏西北至伊犁河與六十六團六連灌渠交匯處,沿六十六團六連灌渠向東北與起點閉合。3.西起六十七團八連西北角伊犁河主航道與中哈國界線交匯處,沿伊犁河向東偏東北至伊犁河與六十七團四連干渠交匯處,折向東南至多拉圖公路北緯43°48′06″、東經80°46′25″,沿多拉圖公路向南至六十七團都拉塔分場通連公路北緯43°43′06″、東經80°46′24″,沿六十七團都拉塔分場通連公路向西偏西南至中哈國界線,沿中哈國界線向北偏西北與起點閉合。4.西起六十八團十一連西北角北緯43°53′11″、東經80°44′17″,沿伊犁河向東偏東北至伊犁河與東風牧業隊東側排渠交匯處,沿東風牧業隊東側排渠向東偏東南至東風牧業隊東側排渠與六十八團七連灌渠交匯處,沿六十八團七連灌渠向西偏西南至七連西南角北緯43°51′37″、東經81°04′00″,繼續沿六十八團七連灌渠向南偏西南至六十八團通連公路北緯43°50′18″、東經81°03′13″,沿六十八團通連公路向西偏西北至六十八團十一連排渠北緯43°51′08″、東經80°45′45″,沿六十八團十一連排渠向北偏西北與起點閉合。
2015年4月12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可克達拉市政府掛牌成立。可克達拉市實行兵團城市“師市合一”模式,歸屬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四師管理。這是新疆兵團的第八座城市。全市總面積979.71平方千米,市域規劃面積199.09平方千米,建設規模21平方千米。轄兩個鎮(界梁子鎮和佛尕善鎮),由兵團四師六十三團、六十四團、六十八團全部區域和六十六團、六十七團部分區域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