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曹操迎漢獻帝遷都于許。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建立魏國,因“魏基昌于許”,故名許昌。“魏都”由此而來。唐、宋、元、明、清均于此地設州、府。1947年設立許昌市。1986年許昌地區改省轄許昌市,原縣級許昌市改魏都區。
1996年,魏都區面積88平方千米,人口約32.5萬人,轄6個街道、4個鄉:南關街道、西大街街道、北大街街道、五一路街道、西關街道、東大街街道、高橋營鄉、丁莊鄉、七里店鄉、半截河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魏都區總人口373387人,其中:西大街道7648人、東大街道24690人、西關街道41687人、南關街道68234人、北大街道51258人、五一路街道82038人、高橋營鄉18442人、丁莊鄉23385人、半截河鄉26797人、七里店鄉29208人。
2005年,撤銷4個鄉,設立4個街道。2005年末,魏都區轄10個街道:西大街街道、北大街街道、東大街街道、西關街道、南關街道、五一路街道、丁莊街道(新增)、半截河街道(新增)、高橋營街道(新增)、七里店街道(新增)。
2006年3月,根據《許昌市人民政府關于魏都區增設文峰新興兩個辦事處的批復》(許政文[2006]21號)精神,魏都區以五一路、南關、丁莊街道辦事處為依托,增設文峰、新興兩個街道辦事處。 文峰街道辦事處轄區范圍為:文峰路以東、清潩河以西,面積約3.6平方千米,人口51706人。轄8個社區:游園社區、長青社區、河西社區、毓秀社區、塔灣社區、文峰社區、新許社區、東關社區。 新興街道辦事處轄區范圍為:文峰路以西、新興路以南、延安路以東,面積約5.9平方千米,人口42257人。轄10個社區:新興社區、慶華社區、瑞金社區、運糧社區、興華社區、潘堯社區、工農(原向陽)社區、裴山廟社區、南關社區、南環社區。 同時,對相關街道辦事處管轄范圍進行調整重組:丁莊街道辦事處調出塔灣、南關、潘窯等8個社區,調進1個袁莊社區,屬調動社區最多的辦事處;南關街道辦事處有6個社區被調出,新設一個育才社區;五一路街道辦事處的慶華、瑞金、運糧、興華等6個社區調出,調進樊溝和碾上2個社區;其他像高橋營、東大、西大、西關、北大街道辦事處均屬微調,僅有一個或兩個社區調出或調進。城區管理體制進一步理順,將半截河街道由東城區代管,七里店街道辦事處的羅莊、徐莊、老戶陳社區由市經濟技術開發區代管。調整后,魏都區共有12個街道、97個社區;實際管轄11個街道,共80個社區,總人口34983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