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宜陽山為名。戰國韓宜陽邑,秦置宜陽縣,屬宏農郡。東魏天平間分置甘棠縣,隋仁壽間改甘棠為壽安縣。唐武德間改宜陽為福昌縣,宋熙寧間省福昌入壽安,元佑間復置福昌縣。金改壽安為宜陽,元初并福昌入宜陽。明清均屬河南府。民國初屬河洛道,以后道撤,直屬省轄。建國后,屬洛陽專區,現為洛陽市轄縣。
1996年,宜陽縣面積1651平方千米,人口約62萬人。轄3個鎮、16個鄉:城關鎮、豐李鎮、柳泉鎮、城關鄉、尋村鄉、石陵鄉、鹽鎮鄉、韓城鄉、高村鄉、西石村鄉、三鄉鄉、張塢鄉、穆冊鄉、上觀鄉、蓮莊鄉、趙堡鄉、董王莊鄉、白楊鄉、樊村鄉。縣政府駐城關鎮。
1998年12月,經省政府批準,撤銷韓城鄉和白楊鄉,設立韓城鎮和白楊鎮。2000年5月,經省政府批準,撤銷尋村鄉,設立尋村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宜陽縣常住總人口650356人,其中(5個鎮、14個鄉):城關鎮44313人、豐李鎮66956人、柳泉鎮55276人、韓城鎮42093人、白楊鎮41134人、城關鄉33117人、尋村鄉54501人、石陵鄉21439人、鹽鎮鄉41307人、高村鄉21520人、西石村鄉25148人、三鄉鄉32178人、張塢鄉33638人、穆冊鄉3989人、上觀鄉6278人、蓮莊鄉28603人、趙堡鄉29754人、董王莊鄉28286人、樊村鄉24645人、宜洛煤礦9615人、洛陽氮肥廠6566人。
2005年,宜陽縣鄉鎮區劃調整:撤銷西石村鄉,其行政區域劃歸高村鄉管轄,高村鄉政府駐地不變;撤銷石陵鄉,其行政區域劃歸鹽鎮鄉管轄,鹽鎮鄉政府駐地不變。調整后,宜陽縣轄6個鎮、11個鄉:城關鎮、豐李鎮、柳泉鎮、白楊鎮、韓城鎮、尋村鎮;城關鄉、鹽鎮鄉、蓮莊鄉、趙堡鄉、董王莊鄉、樊村鄉、高村鄉、三鄉鄉、張塢鄉、穆冊鄉、上觀鄉。
2006年1月,將宜陽縣豐李鎮的西霍屯、邢屯、梁屯、王屯、油坊頭、畢溝、侯城、小營等10個村劃歸洛陽市洛龍區古城鄉管轄。2009年12月29日,河南省民政廳批復,經省政府批準,撤銷城關鄉,設立錦屏鎮(2010年實施)。2010年,撤銷三鄉鄉,設立三鄉鎮。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宜陽縣常住總人口636491人,其中:城關鎮59621人,豐李鎮48226人,柳泉鎮54835人,韓城鎮40790人,白楊鎮40386人,尋村鎮65594人,錦屏鎮36747人,三鄉鎮30556人,鹽鎮鄉62335人,高村鄉43868人,張塢鄉30592人,穆冊鄉3869人,上觀鄉5677人,蓮莊鄉27875人,趙保鄉29938人,董王莊鄉29527人,樊村鄉26055人。
2011年,撤銷張塢鄉、蓮莊鄉,設立張塢鎮、蓮莊鎮。2011年6月13日,河南省民政廳批復,經省政府批準,穆冊鄉更名為花果山鄉(豫民行批[2011]51號),尋村鎮更名為香鹿山鎮(豫民行批[2011]52號)。調整后,全縣轄10個鎮、7個鄉:城關鎮、豐李鎮、柳泉鎮、韓城鎮、白楊鎮、香鹿山鎮、錦屏鎮、三鄉鎮、張塢鎮、蓮莊鎮、鹽鎮鄉、高村鄉、花果山鄉、上觀鄉、趙堡鄉、董王莊鄉、樊村鄉。
2013年,將宜陽縣的豐李鎮西莊村以東區域(不包括西莊村、南營村,共16個行政村,157個村民組,3.2萬人,面積30平方千米)劃歸洛陽市洛龍區管轄,黃龍廟等9個行政村委托宜陽縣錦屏鎮管理。同年,省民政廳批復:經省政府批準,同意趙保鄉、樊村鄉撤鄉建鎮。調整后,全縣轄11個鎮、5個鄉:城關鎮、柳泉鎮、韓城鎮、白楊鎮、香鹿山鎮、錦屏鎮、三鄉鎮、張塢鎮、蓮莊鎮、趙堡鎮、樊村鎮、鹽鎮鄉、高村鄉、花果山鄉、上觀鄉、董王莊鄉。
2014年7月2日,省民政廳(豫民行批[2014]22號)批復,經省政府批準,同意洛陽市將宜陽縣豐李鎮及所轄豐李村、贠莊、牛屯村、圪瘩村、薛營村、李王屯村、小作村、殷屯村、牛莊村、前窯村、河口村、東軍屯村、西軍屯村、東坡村、東鳴鶴村、西鳴鶴村16個建制村劃歸洛龍區管轄,黃龍廟村、崔村、石門村、流水溝村、山底村、漫流村、南營村、馬窯村、西莊村9個建制村劃歸宜陽縣錦屏鎮管轄。
2014年,三鄉鎮被列為全國重點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