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郊區位于太原市區北部。區境大部原為陽曲縣轄地,1954年劃歸太原市,1970年以郊區析置北郊區。東、西、北三面環山,逐漸向中南部傾斜。屬暖溫帶半干旱氣候區,年均溫8.7℃,年降水量454亳米。礦藏以煤、大理石、石灰石為主。有上蘭村泉、多福寺、竇大夫祠、凈因寺等名勝古跡。
1997年,面積600平方千米,人口20萬人。轄4個鎮、11個鄉:柴村鎮、陽曲鎮、上蘭鎮、向陽鎮、西銘鄉、柏板鄉、中澗河鄉、小井峪鄉、小返鄉、西墕鄉、東社鄉、化客頭鄉、馬頭水鄉、新城鄉、王封鄉。區政府駐柴村鎮。
柴村鎮 區政府駐地。1958年設柴村公社,1984年建鎮。位于區境中部。面積41平方千米,人口2萬,轄大留、呼延、西張、楊家、柴村、芮城、營村、攝樂、三給、小石河10個行政村。農作物有玉米、高粱。位于境內的呼延山、崛崓山為省內著名景觀。
陽曲鎮 1958年設陽曲公社,1984年建鎮。位于區境東北部。面積39.4平方千米,人口1.3萬人,108國道、北同蒲鐵路過境。轄陽曲、馬坡、晉莊、皇后園、黃花園、溝南、寨上、西寨、風格梁、峰西、歇子寨、歡嘴、崗底、河底、司工凹、新興、北山頭、棋子山、郭家窯19個行政村。
上蘭鎮 1958年設上蘭公社,1984年建鎮。位于區境北部。面積19.8平方千米,人口0.63萬,轄上蘭村、土堂村2個行政村。凈因寺、竇大夫寺系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冽石寒泉和土堂怪柏為省內著名景觀。
向陽鎮 1958年設向陽公社,1984年建鎮。位于區境東部。面積29.6平方千米,人口1.6萬,轄向陽、新翟、西村、橫渠、下薛、北下溫、中下溫、南下溫、西留莊、蘭崗11個行政村。
西銘鄉 1958年設西銘公社,1984年改鄉。位于區境西南邊沿,面積89.1平方千米,人口1.2萬,轄西銘、小西銘、南峪、風聲河、九院、南寒、北寒、大虎峪、小虎峪、河龍灣、桃杏、白家莊12個行政村。
柏板鄉 1958年設柏板公社,1984年改鄉。位于區境北部。面積15平方千米,人口0.9萬,轄柏板、鎮城、上洋、西關、東關、宇文、崗北7個行政村。
中澗河鄉 1983年由丈子頭公社更名為中澗河公社,1984年改鄉。位于區境東南部。面積43平方千米,人口1.4萬,轄中澗河、東澗河、柏楊樹、瓦窯頭、牛陀、撲地溝、海家窊、洪子峪、王家山、下嶺、西嶺、長溝、棗溝、谷旦、南窊、七府墳、丈子頭等18個行政村。臥虎山公園系省內著名景觀。
小井峪鄉 1958年設小井峪公社,1984年改鄉。位于區境西南邊緣,面積51.6平方千米,人口3.6萬,轄小井峪、聶家山、黃坡、寨溝、南屯、南上莊、新莊、沙溝、小王、大王、后王、大井峪、神堂溝、下元、閻家溝、窊流、南社、彭村、后北屯、瓦窯、紅溝、前北屯、移村23個行政村。
小返鄉 1958年設小返公社,1984年改鄉。位于區境東北邊沿,面積56平方千米,人口0.8萬,轄小返、后溝、東坪、麥坪、南坪梁、窯頭、水溝、前李家山、后李家山、大梁、野雞莊、劉家河、榆林坪、莊子上、建華、郝腦16個行政村。
西墕鄉 1958年設西高莊公社,1984年改西墕鄉。位于區境東北邊沿,面積9平方千米,人口0.4萬,轄西墕、中墕、東墕、西高莊、東高莊、趙家山、陳家窯7個行政村。
東社鄉 1958年設東社公社,1984年改鄉。位于區境南部。面積26平方千米,人口1.4萬,轄東社、大東流、小東流、西流、袁家莊、下莊、上莊、王家莊、南寨、大巖、石馬、棗尖梁等13個行政村。
化客頭鄉 1958年設化客頭公社,1984年改鄉。位于區境西南邊沿,面積28平方千米,人口0.5萬,轄化客頭、大窊、北頭、新道、白道、大臥龍、賽莊、宋家山、西溝9個行政村。
馬頭水鄉 位于區境西部。面積9平方千米,人口0.5萬,轄馬頭水、珍珠峁、馬吉掌、柏崖頭、窯口上、梁背后、南石槽、北石槽、橫嶺、莊頭、甘草峁、上水峪、下水峪、馬角、銀角15個行政村。
新城鄉 1958年設新城公社,1984年改鄉。位于區境東部。面積34平方千米,人口2.1萬,轄新城、光社、新店、杜家、趙道峪、東張、南寨、圪垛、南固碾、北固碾、下蘭、新村、趙莊13個行政村。
王封鄉 1958年設王封公社,1984年改鄉。位于區境西緣,面積103.6平方千米,人口0.8萬,轄王封、榆樹峁、上南山、城封、小臥龍、周家山、蓮葉塔、李頭山、西圪垛、磺礦、保山、寺頭、小塔、冀家溝、前西嶺、東河、后西嶺17個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