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置馬邑縣,故治即今城區,屬雁門郡。新莽改章昭,東漢復舊。晉因之,后廢。北魏延和二年于寶襄古城(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設懷朔縣,孝昌年間改為朔州,朔州之名,即始于此。北齊朔州遷治馬邑,另置招遠縣,屬廣安郡。隋大業元年(605)改招遠為鄯陽縣,為馬邑郡治。
唐開元五年(717)于今城區東北15千米馬邑城復置馬邑縣,與鄯陽縣同屬朔州。宋為朔寧府治,遼統和年間升朔州為順義郡。金貞佑二年(1214)升馬邑縣為固州。元復為馬邑縣,與鄯陽縣同屬朔州(一說,元復為朔州治,屬河東山西道大同路)。
明洪武初年鄯陽縣廢入朔州。清仍稱朔州,初屬大同府,雍正三年改屬雁平朔平府(治所在今右玉縣)。嘉慶元年(1796)撤銷馬邑縣為鄉,并入朔州。民國元年(1912)改朔州為朔縣,屬雁門道。民國十六年廢道,直屬山西省政府?箲饡r期,朔縣東部地區和山陰縣部分地區組成山陰縣,屬晉綏邊區。
1946年朔縣解放,歸察哈爾省。1952年復歸山西省,屬雁北專區。1958年朔縣和平魯合并統稱朔縣,屬晉北專區(1970年改為雁北地區)。1961年恢復平魯(駐井坪鎮)。1988年設地級朔州市,朔縣改稱朔城區,歸朔州市管轄。
?年,朔城區轄2鎮16鄉,面積1780平方千米,人口30.2萬人。
1996年,朔城區面積2185平方千米(根據《大典》),人口33萬人。轄3街道2鎮15鄉:南城街道、北城街道、神頭街道、神頭鎮、利民鎮、大夫莊鄉、小平易鄉、汴子疃鄉、福善莊鄉、南榆林鄉、神武鄉、賈莊鄉、滋潤鄉、沙塄河鄉、窯子頭鄉、梵王寺鄉、寇莊鄉、暖崖鄉、城關鄉、下團堡鄉。區政府駐南城(區)街道鄯陽街。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朔城區總人口388638人,其中:北城街道60676人,南城街道21094人,神電街道19343人,神頭鎮30403人,利民鎮6812人,城關鄉64273人,下團堡鄉28274人,小平易鄉30092人,大夫莊鄉10914人,寇莊鄉7373人,窯子頭鄉8795人,梵王寺鄉4751人,沙塄河鄉11811人,賈莊鄉18223人,滋潤鄉13474人,福善莊鄉12123人,汴子瞳鄉7822人,神武鄉7491人,南榆林鄉5476人,暖崖鄉2951人,平朔虛擬街道16467人。
2001年,朔城區鄉鎮區劃調整(以下為本站整理,準確情況有待核實):撤銷城關鄉,設立北旺莊街道;將原城關鄉的南關、南街、西街、東關4村劃歸南城街道管轄,將原城關鄉的北關、小村2村劃歸北城街道管轄;將神頭鎮的大洼、王圐圙、司馬泊3村劃歸神頭街道管轄;撤銷大夫莊鄉,并入神頭鎮;撤銷暖崖鄉,并入利民鎮;撤銷汴子疃鄉,并入滋潤鄉、善莊鄉;撤銷神武鄉,并入南榆林鄉;撤銷梵王寺鄉,將梵王寺、沙河等村劃歸窯子頭鄉,將前圪塔、后圪塔、南坪、石城莊等村以及賈莊鄉的大涂皋、小涂皋2村劃歸沙塄河鄉管轄。區劃調整后,全區轄4個街道、2個鎮、9個鄉:北城街道、南城街道、神頭街道、北旺莊街道、神頭鎮、利民鎮、下團堡鄉、小平易鄉、滋潤鄉、福善莊鄉、南榆林鄉、賈莊鄉、沙塄河鄉、窯子頭鄉、張蔡莊鄉。總面積1788.5平方千米,總人口388689人(統計時間不詳),其中非農業人口111322人,共計301個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