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名取紅水之意。秦漢時,境內主要有疏勒國、楨中國、尉頭國、捐毒國。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統治西域的匈奴日逐王先賢撣率眾歸漢,州境正式劃入漢朝版圖。北朝,在西域設西戎校尉府,疏勒、龜茲(尉頭屬龜茲)、烏孫(捐毒屬烏孫),皆受轄于該校尉。隋朝時隸屬于西突厥王庭。唐朝境內各地轄于安西都護府,境內設疏勒都督府(治所在疏勒鎮)、蔚頭州(治所孤石山)、溫肅州(治所大石城)、演渡州(治所去曷飯館)。今阿合奇分屬溫肅州、蔚頭州;阿圖什、阿克陶、烏恰分屬疏勒都督府、演渡州。境內各地分屬葛邏祿、樣磨、處月等部。
北宋、遼時期,境內大部分土地屬黑汗(即喀拉汗)王朝,其中東北部少部分地區(今阿合奇)屬西州回鶻,南部少部分地區(今阿克陶)屬于闐。公元1210年,喀拉汗王朝為屈出律所滅,州境始屬西遼。1218年,西遼為蒙古所滅,蒙古設斷事官對境內實施統治。公元1275年,元在阿里麻力設中書行省,州境即轄于該中書行省,由斷事官轄治。1281年元改斷事官為都護府,州境即屬該都護府管轄。1346年,州境又屬察合臺后王封地。察合臺后王為成吉思汗的次子察合臺的后裔。
明代初年,轄于別失八里。明永樂十六年 (1418)明改別失八里為亦力把里地區。州境又為亦力把里首府大臣朵豁剌惕家族的世襲領地 ,稱朵豁剌惕部,明嘉靖十二年(1533),察合臺后裔賽義德汗建立葉爾羌汗國,州境屬其統治。清康熙十七年(1678)準噶爾蒙古部噶爾丹侵入天山南路,州境在準噶爾部的統治之下。清政府平定準噶爾叛亂之后,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設總理回疆事務參贊大臣,州境即在該大臣的管理之下。乾隆二十七年(1762),州境又轄于伊犁將軍。光緒十年(1884)新疆建省,境內分別轄于新疆省喀什噶爾道的疏勒府、伽師縣及阿克蘇道烏什廳。
民國初年,境內分轄于喀什行政區伽師縣、疏附縣、英吉沙縣、蒲犁縣和阿克蘇行政區烏什縣。1913年至1944年,境內先后建烏恰縣、阿圖什縣、阿合奇縣。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境內阿合奇縣轄于新疆省阿克蘇專區,阿圖什、烏恰等縣轄于喀什專區。1954年7月,以柯爾克孜族為自治民族的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成立。至此,克孜勒蘇才形成一個統一的地區級行政建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常住總人口439688人。其中:阿圖什市200345人,阿克陶縣163024人,阿合奇縣34317人,烏恰縣42002人。
2001年末,自治州總人口為44.49萬人,其中,柯爾克孜族約占總人口的29%;維吾爾族約占64%;漢族約占4%;其它民族約占3%。轄阿圖什市和阿克陶、烏恰、阿合奇三縣,共有2個街道、5個鎮、37個鄉(其中1個塔吉克族民族鄉)。
2003年,全州總面積70916.33平方千米,總人口458449人。轄1市3縣,即阿圖什市、阿克陶縣、烏恰縣、阿合奇縣。州政府駐阿圖什市。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常住總人口525570人,其中:阿圖什市240368人,阿克陶縣199065人,阿合奇縣38876人,烏恰縣4726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