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隋書·地理志》載,商洛之名源于商山洛水。歷史上曾有上洛、商州等稱謂。西周和春秋屬晉,戰國為秦。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北部屬內史,南部屬漢中郡。西漢時東北部屬弘農郡,西南部屬漢中郡。東漢時大部屬京兆尹,南部屬南陽郡,西南部屬漢中郡。三國魏時,大部屬京兆郡,今鎮安、柞水、山陽三縣屬魏興郡。西晉泰始二年(266年)析京兆郡南部地于上洛縣(今商州區)置上洛郡,轄上洛、商縣二縣。
北魏太延二年(439年)于上洛城置荊州,于南朝宋置陽亭縣舊城置魏興郡;皇興四年(470年)于豐陽縣置東上洛郡;太和十七年(493年)改荊州為洛州;景明元年(500年)分上洛郡地于南商縣置萇和郡;永平四年(511年)改東上洛郡為上庸郡;均屬洛州。西魏大統八年(542年)于邑陽縣置邑陽郡。北周于拒陽縣增設拒陽郡。
北周天和六年(571年)之前改萇和郡為慎政郡;宣政元年(578年)洛州改名商州。隋大業三年(607年)改商州為上洛郡。唐武德元年(618年)改上洛郡為商州,天寶元年(742年)再改商州為上洛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上洛郡為商州。北宋屬永興軍路;金屬京兆府路;元屬奉元路。明洪武七年(1374年)降商州為商縣,成化十三年(1477年)復升縣為商州。明代和清初屬西安府。清雍正三年(1725年)升為直隸州。
1913年改商州為商縣。1914年各縣分屬關中道、漢中道。1928年直屬省。1935年設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領商縣、洛南、山陽、商南、鎮安、柞水六縣。1949年設陜南行署區商雒分區,轄商縣、雒南、丹鳳(由商縣、山陽、雒南3縣析置,治龍駒寨)、商南、山陽、鎮安、柞水7縣。1950年5月改為陜西省商雒專區。1958年撤銷丹鳳縣并入商縣、商南2縣,撤銷柞水縣并入鎮安縣,1961年恢復丹鳳、柞水2縣。
1964年9月因“雒”字生僻,改雒為洛,名商洛專區。1969年改為商洛地區。1988年改商縣為商州市。1996年,商洛地區面積19293平方千米,人口245萬人。行政公署駐商州市。轄商州市及鎮安、山陽、商南、丹鳳、洛南、柞水6縣。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商洛地區常住總人口2345437人。其中:商州市530883人、洛南縣455183人、丹鳳縣295833人、商南縣227636人、山陽縣400993人、鎮安縣276488人、柞水縣158421人。
2001年8月31日,國務院批準(國函[2001]94號):(1)撤銷商洛地區和縣級商州市,設立地級商洛市。市政府駐新設立的商州區。(2)商洛市設立商州區,以原縣級商州市的行政區域為商州區的行政區域。區政府駐南大街。(3)商洛市轄原商洛地區的洛南縣、丹鳳縣、商南縣、山陽縣、鎮安縣、柞水縣和新設立的商州區。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商洛市常住總人口2341742人,其中:商州區531696人,洛南縣441613人,丹鳳縣295349人,商南縣221569人,山陽縣422255人,鎮安縣275862人,柞水縣153398人。
2012年末,商洛市面積19580.8平方千米,戶籍人口2487970人,常住人口234.19萬人。2013年末,商洛市共有4個街道、122個鎮,87個社區、1737個行政村,市政府駐商州區。
2015年初,根據陜民發[2014]57號、陜民發[2015]9號、商政民發[2015]15號文件,商洛市實施鎮村綜合改革。調整后,全市轄12個街道、86個鎮,1112個行政村、168個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