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縣在春秋時屬晉地,戰國時歸趙,秦屬邯鄲郡。漢時置梁期縣。三國魏黃初三年(222年)設臨水縣(今磁縣城)。北周保定元年(561年)置滏陽縣和成安郡。隋開皇十年(590年)置慈州(治所在今磁州),以縣西九十里有磁山產磁石而得名,領滏陽、臨水二縣。之后兩廢一置。唐永泰元年(765年)復置礠州,加石字旁,以與河東慈州相區別。天祐三年(906年),因與河東慈州音同,改為惠州。后梁復為礠州。
宋政和三年(1113年),礠州改為磁州。元末州縣俱廢。明洪武元年(1368年)復置磁州,屬廣平府。翌年改屬河南彰德府,領武安、涉縣二縣。清雍正四年(1726年)因“永邯爭水”,復屬直隸廣平府,不再領縣。民國二年(1913年)磁州降為磁縣,屬直隸省冀南道。民國3年屬大名道,民國17年廢道,直屬于河北省。民國30年(1941年)縣抗日民主政府屬晉冀魯豫邊區太行五專署。民國31年與武安縣、邯鄲縣部分地區組成磁武縣。
民國34年(1945年)全縣解放,恢復原建制,屬第六專署,縣政府駐地在今峰峰礦區彭城。1946年后歷屬太行區三專區、五專區、六專區。1948年9月屬華北行政區六專區。1949年屬河北省邯鄲專區,縣政府駐今磁州。1958年11月臨漳、成安二縣并入磁縣。1960年5月邯鄲專區撤銷,磁縣屬邯鄲市。1961年復屬邯鄲專區,5月成安、臨漳二縣分出,恢復原建制。1970年專區改為地區,磁縣屬邯鄲地區。1993年7月地市合并,屬邯鄲市。
1984年全縣改置6鎮29鄉。1996年1月改置為6鎮13鄉,即磁州鎮、白土鎮、觀臺鎮、林坦鎮、岳城鎮、高臾鎮、黃沙鄉、路村營鄉、賈壁鄉、都黨鄉、陶泉鄉、南城鄉、辛莊營鄉、花官營鄉、時村營鄉、講武城鄉、西固義鄉、西光錄鄉、臺城鄉。即開河鄉、北來村鄉、槐樹鄉并入磁州鎮,五合鄉并入白土鎮,東古佛鄉并入林坦鎮,白塔鄉并入高臾鎮,杜村鄉并入西光錄鄉,申莊鄉并入講武城鄉,下莊店鄉并入路村營鄉,楊家堂鄉并入北賈壁鄉,岔口鄉并入陶泉鄉,史村鄉并入南城鄉,李莊鄉并入辛莊營鄉,東城營鄉并入花官營鄉,駙馬溝鄉并入西固義鄉,林峰鄉并入臺城鄉。全縣面積1014平方千米,人口約59.8萬人。
1998年12月,西光錄、黃沙、講武城3鄉改置為鎮,全縣轄9鎮10鄉,即磁州鎮、西光錄鎮、高臾鎮、岳城鎮、觀臺鎮、林坦鎮、黃沙鎮、白土鎮、講武城鎮、路村營鄉、西固義鄉、辛莊營鄉、花官營鄉、時村營鄉、南城鄉、臺城鄉、陶泉鄉、都黨鄉、賈璧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磁縣常住總人口634470人,其中:磁州鎮124082人,高臾鎮39877人,西光錄鎮35585人,講武城鎮46581人,岳城鎮32983人,觀臺鎮31946人,林坦鎮30566人,白土鎮21863人,黃沙鎮16447人,路村營鄉21913人,西固義鄉21005人,辛莊營鄉39400人,花官營鄉32769人,時村營鄉25310人,南城鄉24173人,臺城鄉23998人,陶泉鄉19691人,都黨鄉16547人,北賈璧鄉29734人。
2002年,磁縣面積1035平方千米,人口約63.6萬人。轄講武城、黃沙、磁州、高臾、觀臺、光祿、岳城、林壇、白土9個鎮和路村營、西固義、陶泉、辛莊營、花官營、時村營、南城、臺城、都黨、北賈璧10個鄉,18個社區、372個行政村。縣政府駐磁州鎮。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磁縣常住總人口677884人,其中:磁州鎮143465人,高臾鎮46259人,西光祿鎮42315人,講武城鎮48065人,岳城鎮35428人,觀臺鎮32198人,林坦鎮31123人,白土鎮21135人,黃沙鎮16579人,路村營鄉23815人,西固義鄉21795人,辛莊營鄉43575人,花官營鄉34947人,時村營鄉26392人,南城鄉23057人,臺城鄉26647人,陶泉鄉16478人,都黨鄉16009人,北賈壁鄉2860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