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太康三年(282)劃侯官縣溫麻船屯設溫麻縣,屬晉安郡。隋開皇九年(589)撤溫麻縣入原豐縣。唐武德六年(623)以溫麻廢縣設長溪縣,屬泉州(州治今福州);開成(836—840)中增設威德場。五代唐長興四年(933)升為寧德縣。宋淳佑五年(1245)增設福安縣,與長溪、寧德皆屬福州。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升長溪縣為福寧州,轄福安、寧德2縣,屬福州路。明洪武二年(1369)福寧州降為縣,成化九年(1473)恢復福寧州。
清雍正十二年(1734)升福寧州為福寧府,并就府治設霞浦縣,屬福建布政司(省),同年劃入建寧府的壽寧縣,乾隆四年(1739)增設福鼎縣,計轄霞浦、福安、寧德、福鼎、壽寧5縣,清末屬寧福道。1912年廢府制,屬東路道(1914年為閩海道),1925年廢道,直屬福建省。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政府”)成立時屬“閩海省”。1934年為第二行政督察區,1935年為第一行政督察區,1943年為第八行政督察區。1935年所設周墩、柘洋2特區,1945年改為周寧、柘榮縣。
1949年6月至9月各縣相繼解放,為第三專區。1950年4月改名福安專區(駐福安),轄福安、寧德、福鼎、霞浦、壽寧、周寧、柘榮7縣。1956年增進原屬閩侯專區的長樂、連江、羅源3縣,撤銷柘榮縣,1959年劃長樂、連江2縣歸閩侯專區,增進原屬南平專區的松溪、政和2縣。1960年合并松溪、政和為松政縣。1961年恢復柘榮縣。1962年劃羅源縣歸福州市,撤銷松政縣,恢復松溪、政和2縣。1970年7月專區遷駐寧德,改名福安地區,同年劃松溪、政和2縣歸南平地區,增進原屬閩侯專區的連江、羅源、古田、屏南4縣,再次撤銷柘榮縣。1971年改為寧德地區。1975年恢復柘榮縣。1983年劃連江、羅源2縣歸福州市。1988年撤寧德縣,設縣級寧德市。1989年、1995年,福安、福鼎相繼撤縣設市。
1999年11月14日,國務院批準同意撤銷寧德地區和縣級寧德市,設立地級寧德市。市政府駐新設立的蕉城區。寧德市設立蕉城區,以原縣級寧德市的行政區域為蕉城區的行政區域。區政府駐八一五中路。寧德市轄原寧德地區的壽寧縣、霞浦縣、柘榮縣、屏南縣、古田縣、周寧縣和新設立的蕉城區。原寧德地區的福安市和福鼎市由福建省直轄。2000年正式撤地設市。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寧德市常住總人口2991258人。其中:蕉城區 400293人、霞浦縣 456474人、古田縣 398990人、屏南縣 168482人、壽寧縣 230571人、周寧縣 168887人、柘榮縣 92434人、福安市 554057人、福鼎市 521070人。
2000年,轄1區2市6縣,8街道62鎮45鄉8民族鄉。2001年,轄8街道62鎮46鄉8民族鄉(注:福建年鑒中福鼎市中佳陽鄉是2000年批準設立,但統計數字和名錄中到2001年才體現出)。2003年末,全市戶籍人口325.81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0.61萬人。轄1區2市6縣,10街道61鎮46鄉8民族鄉。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寧德市常住總人口2821996人,其中:蕉城區429260人,霞浦縣461176人,古田縣323700人,屏南縣137724人,壽寧縣175874人,周寧縣112701人,柘榮縣88387人,福安市563640人,福鼎市529534人。